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一下·湛江期末)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一)单个建筑物,一般地由3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红楼梦》在建筑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从对大观园中园林建筑的描写,可以概括出中国传统建筑使用的几种手法。

    在《红楼梦》中,对比手法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建筑形制形成对比。一个大观园,仅一水之隔,却是两种不同的景致。稻香村“里面数楹茅屋”,省亲别墅“金辉兽面,彩焕螭头”。从金辉大殿到荒野茅舍,各种不同档次的建筑对比,使得大观园色彩斑斓,对比鲜明。其次,建筑形态形成对比。曲与直的对比,如“或长廊曲洞”;方与圆的对比,如“或方厦圆亭”。 再次,建筑布局对比鲜明。贾府沿纵向轴线布置,讲究对称和严谨,为的是适应家居礼仪以及婚丧嫁娶、接客待人的需要,所以《红楼梦》中的住宅无处不体现着布局的匀称和条理。而大观园的布局却体现着一种自由的思想,凿池堆山,种竹栽柳,为的是满足封建贵族的休闲、静养的需求。匀称和自由,“此两种传统之平面布置,在不觉中含蕴中国精神生活之各面,至为深刻”(梁思成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于丰富建筑造型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亦是功不可没。

    中国古代日常家居较现代人隐蔽。就是普通四合院有两进、三进之说。大宅子更是仪门、垂花门重重,才到正房居室。如果家有来客,妇女们要回避。于是,古代的建筑不会进门便是起居之所。总是讲究个遮掩、过渡。如四合院大门前的影壁。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说:“除佛塔之外,单座之建筑物鲜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轮廓,使人得以远望其形状者。”影壁作为庭院建筑的一部分,除遮蔽视线外,还有挡风、避邪和装饰的作用。贾政游大观园,开园门便见“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且看贾政对此山的评价:“非有此一山,一进来园中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此言虽出贾政之口,实为曹雪芹的造园观点。遮掩手法在古代建筑中大到院落,小到一厅一舍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改编自卢成咏《<红楼梦>中的建筑文化》)

    材料三:

    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传统建筑物都是由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构成,这是中国建筑基本特征之一。 B . 中国建筑之所以具有共同的特性和特色,是因为它们都使用共同的建筑“词汇”,都遵循共同的建筑“文法”。 C . 《红楼梦》中的建筑造型丰富是由于作者充分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 D . 贾政游大观园时,评价开园门前的山说:“非有此一山,……,则有何趣?”,表明他很赞赏此山的遮蔽作用。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建筑中“词汇”的丰富性和“文法”的灵活性,使得中国传统建筑在“文法”的拘束性下仍具有多样性。 B . 中国的古典传统建筑,大到宫殿庙宇,小到亭台水榭,尽管式样千变万化,但保持着共同的中国建筑特色。 C . 材料三中林黛玉进贾府,下轿后看到的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大插屏等是中国传统建筑上的“文法”。 D . 《红楼梦》第十七回写道“四面围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这是使用了建筑中的遮掩手法。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以“词汇”和“文法”为喻,将比较复杂的建筑问题说明得通俗易懂,化艰深为浅显,展现出深刻的洞察力。 B . 材料一第三段使用了多个“若干、往往、一般地”这类词语,这体现了作者思维的严谨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C . 材料一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打比方,如把宫殿比喻为“大文章”,把轩、楼比喻为“小品”,化抽象为具体,让人读来平易亲切。 D . 材料二第二段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从三个角度阐述了《红楼梦》建筑描写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次清晰。
    4. (4) 材料三中林黛玉进贾府后看到的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哪些特征和手法?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