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4八下·黔南期末) 现代文阅读

    惜粮如命的母亲

    许佳荣

          ①母亲离开我们已经两年多了,每当母亲节来临之际,总会想起她惜粮如命的点点滴滴。

    ②母亲10多岁时,随外公、外婆去江南以讨饭为生,后来长大成人与父亲结了婚。婚后,为了生计父亲去了县里的水利工地,母亲在家种田带娃。1959年春天大哥出生,赶上三年困难时期闹饥荒,家里没有一把大米,幼小的大哥饿得直哭,闹腾个不停。母亲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到乱坟地挖野菜,熬成汤充饥。就这样靠着“瓜菜代”,度日如年般地挨过了困难岁月。

    ③后来,二姐和我以及三弟、小妹相继出生,本就贫穷的家庭一下子增添了好多张吃饭的嘴巴,吃了上顿愁下顿的困境,常常让父母亲焦头烂额。

    ④每到三春头上,母亲拎着淘箩子走东家奔西家借粮,总是满怀希望地去,大失所望地归。每到煮饭辰光,就是母亲忧愁之时。最终,父母亲商量着用切碎的萝卜缨子和着极少的米来煮饭。说实话,饭可吃,胃难受,我常听见自己胃里发出的“咕咕”叫声。

    ⑤那时,饭都吃不周全,更别提吃肉了。有一天,读高中的大哥回来吃饭,问我和二姐想不想吃熏烧肉,我俩连忙点头。大哥叫我望风,二姐蹲下身子,大哥踩着二姐的肩慢慢抬起,翻过墙梁,到房间里偷出用来度命的大米。下午放学,大哥换回来半茶缸油光光、红灿灿的猪头肉,我和二姐吃了个精光,终于解了馋。

    ⑥晚上收工归来的母亲,不久就发现了米缸里的秘密。原来,她每天上工前,会预先拿好煮饭的大米,交给二姐,在米缸里做上只有她自己清楚的印记,并锁好房门,以防止我们姐弟在煮饭时多放些大米。母亲一看印记没了,将我和二姐、大哥找来,挨个盘问,我望着又气又急的母亲,心里更加发虚,手脚哆嗦得不听使唤,最终道出了实情。我们三人都结结实实地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这一记耳光,把我们打醒了:为了解馋,竟然吃掉了全家人一星期的口粮,这是多么的荒唐!

    ⑦面对泪流满面的母亲,我们当着她的面发誓,以后一定珍惜粮食,节约粮食,不再惹母亲生气了!母亲看到兄妹三人红肿的脸颊,又是自责又是懊悔,她张开怀抱,将我们搂抱在一起,哭成一团:“妈妈知道你们吃不饱,日子苦啊,可爸妈能力有限,等条件好了,一定让你们吃上饱饭!”

    不久,农村实行大包干,母亲的承诺兑了现。以种田为生的母亲,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一有空闲就往田间地头跑,侍弄庄稼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当年粮食获得了大丰收,除完成国家的“两上缴”任务外,家里留足的口粮有上万斤之多。望着堆到房梁的稻谷,母亲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⑨过惯了苦日子的母亲,此后不管粮食多么富足,她总是精打细算,做到颗粒归仓,从不浪费粮食。每当农忙的闲暇,总能看到她在田间地头拾麦穗、捡黄豆、捡稻谷的身影。她常说:“好天防坏天,粮食最金贵,每一粒粮食都是十八瓣汗珠子摔打后换来的,来之不易啊!”

    ⑩随着我们兄妹长大成人,相继在城里就业工作,母亲年事已高,已不再种粮,家里也不愁穿、不愁吃。但每到收获季节,她总是跟在收割机后面,拾麦子和稻谷,忙碌个不歇。我们经常打电话嘱咐她,不要为了捡粮食而摔跟头,她嘴上应着,电话一撂,还是像年轻人一样奔走在田间地头……

    ⑪这就是我的母亲,惜粮如命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

    (选自《黔南日报》2024年5月 11日)

    1. (1)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母亲每天预先拿好煮饭的大米给二姐,并锁好房门,是怕“我们”偷米去卖。 B . 母亲“将我们搂抱在一起”,是因为她既心疼“我们”,又恨自己无法改变现状。 C . 选文画线句子中的“承诺”是指母亲要让“我们”吃上饱饭,过上好的日子。 D .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以叙事、描写为主,表现了母亲勤劳又节俭的品质。
    2. (2) 母亲一生惜粮如命,记者采访“我”,让“我”说说“心目中的母亲”。 请你以“我”的口吻说一说。
    3. (3) 母亲说“好天防坏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你认为这种做法还有必要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