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泸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农歌三两声

    刘国芳

    那是2000年。抚州市政府要举办纪念汤显祖450周年诞辰活动。有人就问我:“汤显祖是谁?”我回答:“明代戏剧家,抚州人。”

    当时的玉茗堂影剧院既是剧院,又是电影院。《惊梦》演了三天后,就要让电影公司放电影了。一出戏,排了一个多月,只演了三天,就不演了,让人觉得可惜。为此,我们想去抚州城外,也就是汤显祖故里文昌里再演,但当时文昌里汤显祖故居那儿是一个停产了的冰棒厂,荒凉得很。离汤显祖故居不远处,有一个叫抚州会馆的地方,那儿倒有一个戏台,但当时的抚州会馆里面住了几十户人家,包括戏台,也被住户占了。正当我们找不到地方演出时,一个朋友说:“沓水村有个古戏台,可去那里演几场。”

    我问:“哪里的沓水?”

    朋友说:“东乡沓水村哪,汤显祖是这个村的女婿。”

    我们随后去踩点,到了,果然看见一座老戏台,飞檐翘角,颇有气派。

    村里一个老人说:“听长辈说,这个戏台确实是汤显祖做的,戏台做好了,演《牡丹亭》全本,演了十天十夜。”

    我们半信半疑。但查了资料后,我信了,明隆庆三年(1569年),汤显祖二十岁,娶沓水吴孺人为妻。吴孺人,小字玉瑛。汤显祖有诗《清明悼亡五首》,徐朔方笺曰“妇家东乡沓水”。吴玉瑛万历十一年(1583年)病故,汤显祖伤心不已。十五年后,也就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汤显祖辞官,载家小回临川。这年秋,《牡丹亭》完成。次年,汤显祖五十岁,《牡丹亭》在玉茗堂由宜伶演出。随后,汤显祖去往沓水,解囊捐资修戏台,然后演《牡丹亭》全本,后人对此称赞不已。

    几天后,我们就在沓水村演《惊梦》。无数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手里举着火把,照亮了一条条山路。乐声响起,杜丽娘唱起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台下没人作声,直到演完了,灯光亮了,才有人醒悟过来,他们问:“明天还演吗?”

    我大声说:“演。”

    后来,我们一有演出,都会去沓水村,有时候一演几天。沓水村离抚州有60多公里,我们一般不会往回赶,而是住在沓水村,就睡在戏台上。村里有个叫禾生的青年,就经常给我们送葛粉,说葛粉对嗓子好,润喉咙。我们也就欣然接受了。

    过了些年,我又去沓水村。当年的戏台还在,但倒了一角。台上台下,都是草。村里剩下的

    都是老人。我向一位老人打他听禾生,老人说:“禾生这些年出去打工了,这不,又回来了,想把这些年赚到的钱拿回来投资,在乡下办厂,让村里人在自己村里打工。”说时巧,禾生就朝我们走过来了。

    禾生说:“一看见你,我就想起以前的事,记得有一次,你们跳了一支舞,舞跳得怎么样,我忘记了,但那配舞的歌特别好听。”

    我问:“什么歌呢?”

    禾生说:“《绒花》呀。”

    说着,禾生唱起来: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

    那是青春吐芳华

    铮铮硬骨绽花开

    沥沥鲜血染红它

    这天,我跟禾生村里村外走了许久。村外有一条山路,路两边密密麻麻都是山茶树,禾生指着山茶树跟我说:“你看到路边的山茶树吗?我们山里到处都是山茶树,可是,树上的茶子没人摘,浪费了。”

    我说:“确实太浪费了。”

    禾生说:“我想办厂,榨油厂,加工厂,榨茶油,做葛粉、薯粉、荸荠粉。”

    说着,禾生指着路边满地的藤叶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我摇头。

    禾生说:“葛呀,把下面的葛根挖出来,就可以做葛粉。”

    我说:“当年你送给我的葛粉,就是用这种植物加工的?”

    禾生说:“是,等办了厂,还可以送葛粉给你。”

    禾生又指着山下那些田跟我说:“你看,这里好多地都荒了,看见这些荒地,我心里也慌,我还想做的,就是种地,种五百亩,甚至一千亩。”

    我说:“你忙得过来吗?”

    禾生说:“招工啊,让那些在城里打工的人回来,在我办的厂打工。”

    我认真地看着禾生,我说:“你今年有四十了吧?”

    禾生说:“四十多了。”

    我说:“正是干一番事业的时候。”

    禾生有些高兴,忽然就唱起歌来,是他写的歌:

    我的家乡在沓水村

    汤显祖是我们村的郎

    山美水美人更美

    《临川四梦》美名扬

    后来我就一直关注着禾生。禾生在抖音里直播带货呢。我听到他说:

    “我的家乡是抚州东乡区杨桥殿沓水村,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是我们村的女婿。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会栽红薯栽芋头栽荸荠栽甘蔗,我在外打工多年,去年回乡务农,我知道乡亲们种地不容易,为此,我决定为我的乡亲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今天直播带货,卖的就是我们农民自己栽种的东西,请大家支持我,点点“关注”,加入粉丝团······”

    我立即点开小黄车,下单买了20斤。

    不一会儿再看小黄车,上面显示,已经卖出了200多单。

    很快,沓水村农民家里那些红薯芋头荸荠等农产品都卖光了。附近好多村子甚至别的乡镇也有人找上门来,要让禾生卖他们家里的东西。禾生成立了沓水农产品销售公司,公司员工就是沓水村的大伯大妈,他们进货出货,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沓水村跟以往完全不同了,一个村,好像浸在油香里。当我再次来到沓水村,我拦住一个年

    轻人,问他:“你是沓水村的人吗?”

    回答:“是呀。”

    我问:“以前没见过你。”

    回答:“以前在外面打工,现在回来了。”

    我问:“回来做什么呢?”

    回答:“在禾生厂里打工。”

    我说:“一个厂容得下多少人?”

    这人说:“可多啦。现在是好多厂,有榨油厂,农副产品加工厂,生产薯粉、葛粉、藕粉、荸荠粉以及粉丝粉皮。还在建榨糖厂,禾生说还要大面积栽种香樟树,以后生产香料。”

    我听得一惊一乍的,问对方:“禾生呢,他现在在哪里?”

    对方说:“我刚才在戏台那儿看到他。”

    我往戏台那儿去,果真,禾生在这儿。禾生见着我,说:“正要找你哩。”

    我说:“找我做什么?”

    禾生说:“村里人多了,我想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要搞一台文艺晚会,你们以前在剧团待过,找演员、排节目都想麻烦你来做。”

    我说:“这事我喜欢做。”

    禾生则说:“你看,戏台都修好了。”

    我看看戏台,果然,倒了的一角补起来了,不仅如此,戏台上面重新上了油漆,焕然一新。

    我点头允诺:“好,我们一起来出力。”

    这天晚上,我们的节目开始了,听说沓水村演戏,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了,这下,沓水村真的热闹起来。

    戏开演了,台上几个人唱道:

    山也清水也清   人在山荫道上行

    春云处处生      官也清吏也清

    百姓无事到公庭 农歌三两声

    (选自《百花洲》2023年第5期,有改动)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纪念汤显祖诞辰活动中,我们找到了汤显祖妻子的家乡沓水村进行《惊梦》的演出,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喜爱。 B . 汤显祖辞官归乡,完成了《牡丹亭》,并在沓水捐资修筑戏台,演出全本《牡丹亭》,这一举动受到后世的称赞。 C . 随着时代的发展,沓水村人纷纷外出务工,村里只剩老人,戏台坍塌,荒草丛生,曾经热闹的演出盛况一度中断。 D . 禾生为了让村民走上致富道路,开办了榨油厂、加工厂,开垦荒地、投资招工,出资修复戏台,搞文艺晚会。
    2. (2) 对本文艺术特色和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我”为线索,串联起了沓水村的过去与现在,写出了“我”对新农村建设全面的宏观关注。 B . 文中“我”查阅汤显祖的相关资料,证实村民的话,体现了“我”对汤显祖的喜爱及严谨的态度。 C . 文章语言有特色,如集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大量歌词的引用,增强了作品的文化气息。 D . 文章通过写农民禾生种地、打工,再回乡种地办厂、直播带货的经历,映射了中国乡村的变化。
    3. (3) 文章多处写到唱歌,请任选两处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4. (4) 有评论说,刘国芳能够巧妙地把乡村振兴、农民自身的个性觉醒以及乡村世界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请选择下列示例当中的任意一个,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评论文字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条理清楚。100字左右。

      例1:乡村振兴需要青年的自觉

      例2: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例3:非遗的传承需要以乡村振兴为前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