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泸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材料二:

    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拉泪讴唫于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此子之所以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也。

    (节选自朱熹《楚辞集注·序》)

    材料三:

    屈原之心,其为忠清洁白,固无待于辩论而自显,若其为行之不能无过,则亦非区区辩说所能全也。故君子之于人也,取其大节之纯全,而略其细行之不能无弊。则虽三人同行,犹必有可师者,况如屈 , 乃千载而一人哉!孔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此观人之法也。夫屈原之忠,忠而过者也。屈原之过,过于忠者也。故论原者,论其大节,则其它可以一切置之而不问。论其细行而必其合乎圣贤之矩度则吾固已言其不能皆合于中庸矣尚何说哉!

    (节选自朱熹《楚辞后语·反禺骚第十六》)

    1. (1)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论其细行A而必其合乎圣贤之矩B度C则吾固已言D其不能皆合E于中庸矣F尚何说哉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穷,文中指不得志、处境困难。与下文“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中的“穷”意思相同。 B . 《国风》,其大部分作品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内容丰富,是《诗经》中的精华。 C . 中庸,是儒家思想中道德行为的奉行标准,指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D . 子,用在姓氏之后,表示对人的尊称。如文中的“屏子”“屈子”“孔子”都是这个意思。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原写作《离骚》,是为表达自己的忧愁幽思,也表达自己的怨愤不平。 B . 屈原的文章简洁,语言含蓄,但旨趣极大;列举眼前事物,但意义深远。 C . 朱熹认为屈原的文章辞旨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冲淡了其爱国之心。 D . 朱熹认为屈原“忠而过者”“过于忠者”,但并不影响其“大节”之处。
    4. (4)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②此予之所以每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也。

    5. (5) 根据给出的三则材料,说说司马迁和朱熹对屈原志行的评价有何不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