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一下·株洲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唐太宗李世民)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适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

    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

    贞观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黄门待郎王圭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今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庾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

    二月,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征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B . 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C . 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D . 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
    2. (2)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男,唐初指年满十六周岁,未满二十周岁的男子。 B . 敕,皇帝的诏书或命令,如《卖炭翁》中的“手把文书口称敕”。 C . 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再”与《六国论》“后秦击赵者再”中“再”字解释不同。 D . 贞观,贞观之治,贞观是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听从了封德葬征用中男为兵的建议,魏征却总认为这样不行,一连四次把征兵命令驳回去了,惹得唐太宗大怒。 B . 唐太宗和魏征探讨国君怎么做才称为贤明,怎么做就称为昏暗的问题,魏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以尧帝、舜帝与秦二世等例进行了阐述。 C . 有人报告说魏征袒护他的亲戚,唐太宗让温彦博调查此事,温彦博虽查无实据,但认为魏征只是把袒护亲戚的形迹隐藏起来了。 D . 唐太宗虽然身处天子至高无上之位,却仍然小心谨慎,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合天意,不能满足臣民的期盼。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②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

    5. (5) 魏征为什么说自己不想做“忠臣”?请简要概括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