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4七下·新泰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③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④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

    ⑤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⑥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⑧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⑨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⑩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⑪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⑫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⑬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⑭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⑮“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⑯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⑰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 (1) 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展开。 B . 作品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使文章内容更有真实感。 C . 选文是一篇小说,故事发生在哀牢山深处的一所小茅屋。 D . 整篇文章设计了两次误会、两个悬念,展示了边疆少数民族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
    2. (2) 文章以《驿路梨花》为题,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B . “梨花”在这里仅指自然界中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C . “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 D . “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3. (3) 赏析文中画“      ”线的句子。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4. (4) 指出选文第段属于记叙顺序中的哪一种,有什么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