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一下·台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跟着爸爸到口外去。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妈在很远的外地工作。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可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炕上,听奶奶呼喽呼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在呼喽呼喽。他想,奶奶可能呼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起来了,呼喽呼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蘑菇,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还是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都肿。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个坑,半天不起来。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

    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柜子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

    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用的锅碗瓢盆都装在一个大网篮里。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爸爸很好。爸爸老是引他说话,告诉他许多口外的事。他的话越来越多,问这问那。他对“口外”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他问爸爸啥叫“口外”。爸爸说“口外”就是张家口以外,又叫“坝上”。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

    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从房子里跑出来一个人。“妈妈——!”他一眼就认出来了!妈妈跑上来,把他一把抱了起来。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萧胜的爸爸是学农业的,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妈是学画画的,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

    他们家不起火,在大队食堂打饭,食堂里的饭越来越不好。草籽粥没有了,玉米面饼子也没有了。现在吃红高粱饼子,喝甜菜叶子做的汤。再下去大概还要坏。萧胜有点饿怕了。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会。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食堂里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的奇妙香味他连闻都没闻过。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黄油烙饼多香啊……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面饼。烙熟了的黄油烙饼发出的香味和食堂里的一模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边哭边高叫了一声:“奶奶!”妈妈的眼睛里都是泪。

    爸爸说:“别哭了,吃吧。”

    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选自《汪曾祺自选集》,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作者用简洁洗练的语言叙写了奶奶给萧胜做衣服,做鞋,做饭,做菜,招呼萧胜回家吃饭等温馨的细节。 B . 萧胜跟着爸爸去“坝上”的途中,非常想念奶奶和村子里的那棵“歪脖柳树”,爸爸通过跟他聊天引导他暂时忘掉悲痛。 C . 小说中对马铃薯花的描写,既烘托了萧胜与爸爸熟悉之后的愉悦心情,也表现出作者对“坝上”建设者的赞美。 D . 萧胜吃着妈妈做的黄油烙饼,“眼泪流进了嘴里”,他感到了幸福和温暖,走出了因奶奶去世而带来的悲痛。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把笔墨的着力点放到了全村人吃食堂、奶奶去世、吃黄油烙饼这几件事上,希望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揭示出历史的变动与时代的沧桑。 B . 本文采用顺叙的记叙方法,按照时间发展推进情节,先写萧胜因为奶奶的去世要离开家乡,再回忆奶奶与他共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C . 小说的结尾处,也就是小说的高潮部分,萧胜终于吃到了盼望已久的黄油烙饼,“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小说积蓄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个总爆发。 D . 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作家“以散文笔法写小说”的创作理念,作者不刻意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而是在平淡的叙述中昭示着深沉凝重的美学意蕴。
    3. (3) 小说中多处写到了黄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黄油在小说中的作用。
    4. (4) 汪曾祺曾说:“……(小说创作)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除净感伤主义,这是汪曾祺创作的风骨。本文是如何“除净感伤主义”的?请结合文章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