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不断地改编,甚至可以写一部“艺术改编史”。改编的优势,是有可依赖的、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母本”。改编和原创一样,是需要高度想象力参与的艰苦的艺术创造。改编的难度,在于如何摆脱杰出“母本”对作者再创作的限制,从而创造出独具艺术感染力的新的艺术文本。
改编,是致敬经典、理解经典、与经典深入会心的对话。面对经典,改编者须吃透原作,在原作的字里行间探索前行,就像优秀工匠面对璞玉一般,反复打磨,然后小心翼翼地取舍增删,根据艺术逻辑进行重构,对保留下来的精华篇章,予以光彩照人、激动人心的放大。
改编的难点之一,在于不同艺术样式拥有的空间、篇幅不对等。以长篇小说为母本改编的各类舞台剧,前者篇幅偏长,后者受制于几个小时上下的演出时长,改编中必须考虑舞台空间再现小说场景的限制。有的在篇幅上做减法,使空间相对集中;有的在原著上做加法,以更具质感的细节和吸引观众的情节,丰富小说留下的空白。
改编的难点之二,是不同艺术本体之间的转换。文学阅读的魅力,在于文学语言触发的阅读和想象的乐趣。读者借助文字媒介,依靠想象力的参与,对艺术形象和故事场景进行再创造,自由而充满个性。影像或者舞台艺术的魅力,除了剧本台词的文学性,还要借由演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功力来展示。
改编成功与否,有两个关键点。首先,如何提炼、升华作品的思想内核,回应大众的精神需求。话剧《平凡的世界》继承了小说原作的精神,以现实主义独有的宏阔丰厚、复杂和粗粝,回应了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孙少安、孙少平兄弟改变自己改变命运所需要的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气概和精神,穿越时光而具有永恒的力量。
其次,如何强化、扩展艺术的本体魅力,以满足时代的审美需求。回应大众的精神需求必须是艺术的、审美的,而不是空洞的、教条的。改编者要面对当下观众新的审美需求。改编和原创一样,艺术家只有把心紧贴在大地上,才能听到大地心跳的声音,才能让改编后的作品抵达观众心灵最柔软的深处。
(摘编自毛时安《改编也是富于想象的艺术创造》,《人民日报》2024年0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