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一下·云浮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包容性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突出的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文化密码。中华民族主张“民胞物与”“万邦协和”的天下观,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彰显出超越民族、超越文明的宽广胸怀,表达出包容互补、交流互鉴的务实态度。根据史料记载,“和合思想”和“融合包容”的理念最早出现在尧舜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和合思想”逐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精髓,从佛教东传、郑和下西洋到西学东渐,中华文明正是在多元融合的包容性发展过程中,不断成就新的文明形态,融汇成绵延数千年而未曾中断的文明发展长河。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思想不断传入中国,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带来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再造和新生。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形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历史根基。其中,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为秉持开放包容、深化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突出的包容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融通中外,也要贯通古今;既要立足中国,也要胸怀天下。因此,要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把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与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相结合,与推动“一带一路”纵深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同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贫富分化不断加大的今天,为世界贡献天下大同、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在个人私欲盛行于世的今天,为个人贡献立己达人、群己协调的处世之道;在民族矛盾此起彼伏的今天,为国家贡献和而不同、多元融合的包容精神……总之,以突出的包容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铸就实践路径,不断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以“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精神动力。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有力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也是筑牢和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鲜明特质。全球文明倡议蕴含着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包容共存的基本理念,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全球文明倡议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华民族致力于持续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事业的必然归宿。另一方面,全球文明倡议形成于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融合的具体实践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是推动中外文明相互影响、互学互鉴的重要根源﹐同时,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既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和智慧,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又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升华中,通过自身发展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摘编自叶本乾、何琴《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深刻地总结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其中,“包容性”是最能展现中华文明的世界格局和开放胸怀的特性的。

    包容性是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特质。以稳定的农业为基础的文化与社会,因其生态和人文的复杂性、多样性而面临诸多方面的压力与挑战,更加注重协作,组织、管理,重视和谐、合作、顺应自然,必然形成族群的强烈内聚、凝聚、包容以及稳定与持续的特质。“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是我国农耕社会面对压力与挑战的应对之术,其结果必然是“九州咸同”“万邦协和”。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华文明的多元并存和兼收并蓄是骨子里的品质或文化基因。中华文明自其起源与形成的早期就自带了相合相生的生态理念与和谐包容的人文情怀。 

    包容性是中华文明庚续发展、传承至今的宝贵精神品质。中华文明在起源与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以“包容,融合、和善"为核心内涵的包容性。这种突出的包容性随着中华文明持续不断的发展、内涵的不断丰富而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

    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是其包容性内涵不断发展、更新丰富的动力源泉。近年来,中国在探索文明和国家起源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其中以良渚、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为代表的区域文化就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基因组”和“基因链”。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早期中国区域文化对其他文明因素的吸收融合大多不是简单的复制性效仿,而是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改造和创新。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是其包容性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包括冲突在内的文化交流互动最终会形成一定程度的文化同质与认同,广泛、多样、复杂的文化融合自然会形成内涵丰富、多彩、繁盛的文化大认同。同时,在意识形态上形成跨越地理单元甚至跨越文化的共识,而成为一种文明的“中心”。这种文明中心在地理空间的合法性基础上,还会进一步成为意识上的“正统”,并以“文化基因”相传。

    包容性与和平性是中华文明处世哲学及其世界交往体系一个原则的两个方面。包容与和平是当今全球多元文明的共同世界主题和人类共同价值。包容性是脱离对抗和霸权,在和平之上的更多内涵、更高层次、更大范围而构建的发展意识和文明情怀。

    (摘编自高江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突出的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文化密码,彰显了中华民族超越不同文明的宽广胸怀,表达了互补互鉴的务实态度。 B . 中华文明在多元融合的包容性发展中不断成就新的文明形态,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再造和新生。 C . 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秉持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并运用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 . 习近平主席的全球文明倡议蕴含着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包容共存的基本理念,是持续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事业的必然归宿。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历史根基,其突出的中华文明包容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B . 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铸就实践路径,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C . 中华文明以稳定的农业为基础,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以“包容、融合、和善”为核心内涵的包容性,其包容性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D .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促成了其突出的包容性,在地理空间的合法性基础上,包括冲突在内的交流互动会形成内涵丰富、融合包容的文化大认同。
    3. (3) 下列选项中,属于“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举措的一项是( )
      A . 2023年11月1日,2023中非合作论坛-减贫与发展会议在北京举办,会议主题为“共享减贫经验,共谋合作发展”。 B . 2023年11月3日国务院召开会议,研究稀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高端稀土新材料的攻关,促进稀土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 C . 习近平主席2024年5月8日至10日对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宣布,将中匈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D . 西方大国从地中海文明开始开创了海洋文明,凭借舰队开辟战略通道,依靠殖民地贸易提前进入工业文明、海洋文明时代。
    4. (4)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第一段以史料为依据论证了突出的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文化密码。 B . 材料一画横线处运用排比,突出了中外文明交流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极具气势。 C . 材料二围绕“包容性’是最能展现中华文明的世界格局和开放胸怀的特性”观点进行论述。 D . 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分说部分从包容性是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特质等多方面展开论述。
    5. (5)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包容性的角度分析,我们需要做到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