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一下·汕尾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数。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材料二: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视秦无异也。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凡民之秀杰者A多以客养之B不失职也其力C耕以奉D上皆椎鲁E无能为者虽欲怨F叛而莫为之先G此其所以少H安而不即亡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胜,尽,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则王以为孰胜?”的“胜”意思不相同。 B . 类,大都,与《促织》中“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的“类”意思不相同。 C . 克,能够,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不相同。 D . 遂,成功,与《鸿门宴》中“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的“遂”意思不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苏轼认为自春秋战国以来,各种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士人被优待,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物,住着上等的馆舍,以致国家和人民难以承受。 B . 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与苏洵《六国论》一样灵活多样,以对比论证为主,兼顾引证法、类比论证、举例论证,使文章的观点有力而形象,更具有说服力。 C . 李桢认为后世痛恨秦国,是因为秦国残暴的统治;同时,他也认为秦国之所以得天下,既有地利因素,也有天时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天命论思想。 D . 句式上,材料二和苏洵的《六国论》使用四言、五言、六言等多种句式,富于变换。修辞上,前者设问、反问,发人深省;后者对比、对偶,句式工整。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②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视秦无异也。

    5. (5) 这两则材料和苏洵的《六国论》论述的对象都是六国的兴亡,但三者的观点各异,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