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一个简单的数学坐标、一条弯曲起伏的温度曲线,串起了中国近5000年的气候变化,这就是著名的竺可桢曲线。它将中国的历史气候演变与历史年代相对应,是最早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定量分析成果。
材料二:竺可桢(1890年—1974年),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十分重视对于物候(指生物长期适应光照、降水、温度等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的观察记录,他从浩瀚的古籍典藏中寻找物候变迁的信息,用数十年时间,查阅了《礼记》《诗经》《左传》《吕氏春秋》《史记》《齐民要术》等大量的古籍,创立了自成一派的研究气候变化规律的方法。
材料三:《吕氏春秋》中记述了人们熟知的亚洲象,“商人服象,为虐与东夷”,说明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大象的身影遍及中原一带,结合史料的记录,竺可桢复原了亚洲象受气候因素变化,不断南迁的足迹。在气候温暖湿润的五千多年前,大象曾生活在黄河以北的燕山脚下,随着气候的转冷,喜爱温暖的亚洲象,慢慢南退到中原一带,直到追随炙热的太阳,一步一步走向南方的热带丛林地区,来到现今的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一带。
材料四:研究古气候的科学方法,除了利用历史文献中关于气候变化的记载之外,还有许多研究古气候的方法。如生物学方法、地质学方法、冰川学方法以及矿物分析法。
外国科学家通过研究格陵兰岛原始冰川样本中的含氧量,得到了格陵兰岛气温升降图,即格陵兰岛曲线。令人震惊的是,远隔万里的两项研究,得出的曲线竟然和竺可桢曲线高度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