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地理 /
  • 1. (2023八上·龙华期中)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一个简单的数学坐标、一条弯曲起伏的温度曲线,串起了中国近5000年的气候变化,这就是著名的竺可桢曲线。它将中国的历史气候演变与历史年代相对应,是最早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定量分析成果。

    材料二:竺可桢(1890年—1974年),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十分重视对于物候(指生物长期适应光照、降水、温度等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的观察记录,他从浩瀚的古籍典藏中寻找物候变迁的信息,用数十年时间,查阅了《礼记》《诗经》《左传》《吕氏春秋》《史记》《齐民要术》等大量的古籍,创立了自成一派的研究气候变化规律的方法。

    材料三:《吕氏春秋》中记述了人们熟知的亚洲象,“商人服象,为虐与东夷”,说明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大象的身影遍及中原一带,结合史料的记录,竺可桢复原了亚洲象受气候因素变化,不断南迁的足迹。在气候温暖湿润的五千多年前,大象曾生活在黄河以北的燕山脚下,随着气候的转冷,喜爱温暖的亚洲象,慢慢南退到中原一带,直到追随炙热的太阳,一步一步走向南方的热带丛林地区,来到现今的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一带。

    材料四:研究古气候的科学方法,除了利用历史文献中关于气候变化的记载之外,还有许多研究古气候的方法。如生物学方法、地质学方法、冰川学方法以及矿物分析法。

    外国科学家通过研究格陵兰岛原始冰川样本中的含氧量,得到了格陵兰岛气温升降图,即格陵兰岛曲线。令人震惊的是,远隔万里的两项研究,得出的曲线竟然和竺可桢曲线高度重合。

    1. (1) 由材料一中的竺可桢曲线,我们可以判断出明清时期的气温较汉唐时期要更.
    2. (2) 竺可桢在《大自然的语言》中对北京的物候进行了记录,其中写道:“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1962年北京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按照往年日期播种,则该年的花生生产很有可能(     )
      A . 遭遇低温,产量下降 B . 日照充足,喜获丰收 C . 生长期长,产量增多 D . 水源丰富,产量平稳
    3. (3) 根据材料三,回答下列问题:河南省简称,仿佛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这也印证了,在3000多年前,这种热带、亚热带典型的大型动物,曾在河南“常驻”。现今,亚洲象分布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一带,这里的气候类型是。这里生活的少数民族主要是族,泼水节是该民族的盛大节日。根据材料三的描述和大象南迁图,结合图上的箭头位置,请推断出大象南迁的过程中经过了哪些地形区?
    4. (4) 根据材料四,请问研究古气候的科学方法有哪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