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的治学与创作
吴艳丽
启功先生自称"姓启名功",1912年7月26日生于北京。1913年,父亲去世,随祖父生活。 家道已经败落得一贫如洗,以致启功无力求学。在曾祖父门生的帮助下,他才勉强入校学习。1933年,21岁的启功虽说没有读完中学,而笔下的书画文章却有了佼佼之色。
20世纪至今,中国艺坛中诗、书、画以及书画鉴定兼擅且多真知灼见者,启功赫然在列。他 在鉴定家、书画家之外又有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和诗人之誉,这一切得益于他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启功的广博在于他是一位屈指可数的"杂家"。在文艺界受到现代文艺思潮冲击而冷落中国传 统文化之际,他坚守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及研究,涉足艺术史、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 敦煌学、碑帖学、考据学等多个领域。这种广览博取的建树, 一方面在于他个人的天赋和功夫 虽然他经历了民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但学海 无涯苦作舟的毅力未变;另一方面在于家学的浸润,其翰林出身的曾祖父溥良开启的向学家风、祖父毓隆对翰墨书画的沉浸,都潜移默化地打开了启功向学、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心境。
启功是一位踏实的学者,所以他的“杂”非流于浅表而是深入其中并自有方法。例如,他对《红 楼梦》的注释,凭借其对满族历史文化、风俗掌故的熟知,对其中扑朔迷离的年代、地点、官职、 服装等进行了细致考据和梳理,贡献甚大;对明清两代兴起的碑帖学,他有着开拓性的研究,既 重视研究书法形式,又不忽视文辞内容;对于敦煌学,他从字体学、书法史角度研习敦煌写本, 并于20世纪中叶与王庆菽、周一 良、曾毅公等一起编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唐代敦煌变文 作品总集 《敦煌变文集》。而他的自作诗词,也多抒发人生感悟、生活意趣,并融入传统诗词之音韵格律和寄托、比兴等手法。
中国文化讲究圆融通会,艺术亦然。启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并非拘泥于"习得”,更多是“悟得",这不仅拓宽了他的眼界心境,更将其深化于他的书画艺术之中——舍形似而求神契。
书法创作是启功最大成就之一,其动人之处有二:个人面貌突出与内容多是自创。前者来源 于他在临帖中的得悟。他自幼便刻苦临习各家名帖,如陆机、王羲之,智永、怀素、欧阳询、颜 真卿、柳公权、米芾、宋徽宗等。临习中他不求笔画全似,而求神气活现,在领悟中自得其法,终自成一格。后者源于他在古典文学和诗词上的积累。他的书法作品多书写自作诗词,表达心意、心境,故知晓自己为何而书、书的什么。因此,学界评价其书法:"典雅而具有古韵,饶有书卷气息;隽永而兼洒脱,使观赏者觉得很有余味。这是从学问中来,从诗境中来的结果。”
启功的绘画能很好的体现诗书画境的结合。从小以学画为志向的他,年少时便曾先后拜书画 名家贾羲民、吴镜汀、齐白石为师,并受同宗远支的溥心畲、溥雪斋等大师亲传。他的绘画,尤 其在其擅长的山水、花鸟中 ,并未过多承袭老师们的艺术面貌,而保持了自己的那一股"文 气”——接续元明清传统画理之髓、笔墨之趣、皴染技法,构图严谨、细笔设色,虽拘谨之端倪, 但也可见"南宗"之空灵、雅洁之诗意,或"北宗"硬朗刚健之雄浑,再加上自己的诗词款识,富有传统文人之意趣。
如果说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润泽了启功书画创作的底蕴,那么书画创作实践又助他对传统文化进行.开创性探索。
广博而丰厚的文化积淀、多年的艺术实践和擅长文献考据,是启功在书画鉴定中的优势。因 为有书画实践经验和对书画史的深入研究,他对历朝历代特别是一些著名书画家的风格、构图、 笔墨乃至着色特征都了如指掌;因为擅长文献考据,他也能从墨迹之外,诸如题跋、称谓、避讳、背景、史料等文献考据中,综合运用各方面信息做出判断。
在启功书画鉴定方法的背后,还应看到它在学术上的意义____不止于真伪判定,更注重从整 理、充实中国书法史、绘画史的高度,以及用文物考经考史的角度,有目的地去考证研究。如《〈兰 亭帖〉考》《论〈怀素自叙帖>》《〈孙过庭书谱〉考》《戾家考》《古代字体论稿》等,这些启功着 力数十年的研究和著述,都是其围绕着为书法史、绘画史建立丰厚的材料基础这一 目标而进行的。 他还总结出在书画鉴定实践中容易使鉴定不公正的七个方面:皇威、挟贵、挟长、护短、尊贤、远害、容众,前三者来自权威的压力,后四者源于鉴定者的私心,以告诫世人。
启功还着力于书法理论及其他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如他的著作《论书绝句一百首》以诗的形 式总结了自己几十年来研究书法的理论系统,其中包含了他在实践中总结的对书法结字、用笔的独到见解。
如同他的斋号“坚净”,启功不仅坚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也在开创中拓展着中国文化的 研究,同时传统文化的素养又对他人格和性情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启功身上,所应感佩的是其于文化中的静静耕耘,是融会贯通处显示出的文化眼光和力量。
(选自2015年7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