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24高三下·湖北模拟) 【“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

    材料一   《宋史·范祖禹传》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陆游也说:“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进入明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商品性农业在明代中后期获得大规模发展。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桑蚕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到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严重的粮食匮乏。而在元明二代,早熟稻的栽种在西南各省和湖北、湖南相当普遍,两湖成了中国的谷仓。江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粮食,民谚也一变而为“湖广熟,天下足”。

    ——摘编自白寿彝、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

    材料二   “湖广熟,天下足”出现的时间吸引了日韩两国诸多学者来考证。

    国别

    学者

    研究成果

    日本

    加藤繁

    发现明末刊本——《地图综要》提到“楚固泽阅,耕稼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楚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他据此推断“湖广熟,天下足”形成于明末。

    日本

    重田德

    在《清初湖南米市场的考察》中指出:其一、湘潭是湖南内部米谷最大的集散地;其二、汉口是湖广、四川米谷最大的交易市场。据康熙四十八年的奏疏说:“湖南相距江浙甚远,本处所产之米,运下江浙居多。”

    韩国

    吴金城

    着眼于15世纪中期洞庭湖周边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认为该地域的稻作地带上升为中国粮仓的地位,是15世纪中期渐次形成的。他还发现了正统、成化、嘉靖等年间湖广米谷大量输出的记录。据奏疏载:“外省巨商,鳞集辐辏,搬运不绝,以致本省(湖广)米价腾涌。”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的背景。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日韩学者关于“湖广熟,天下足”出现时间的研究进行评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