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朝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子有言: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

    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秦人用函关,却六国而有余。迨其末也,拒群盗而不足。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之丘、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及肩之墙,有时百仞之城不能过也;渐车之浍,有时天堑之险不能及也。知求地利于崇山深谷、名城大都,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际,乌足与言地利哉?

    然则变化无穷者,地利也。地利之微,图不能载,论不能详,而变化于神明不测之心。城郭山川,千秋不易也。起于西北者,可以并东南,而起于东南者,又未尝不可以并西北。不变之体,而为至变之用;一定之形,而为无定之准。

    夫南行之不可以北辕也,东泛之不可以西楫也,此易知也。西北多山,而未尝无沮洳之地;东南多水,而未尝无险仄之乡,此易知而不易知者也。且夫一指蔽前,则泰山不见;十步易辙,则日景不分,使其惘惘焉。左陷大泽而不知,前入深谷而不悟,乃欲执途之人,而求其为向导,向导其可恃乎哉?何也?向导用之于临时者也,地利知之于平日者也。平日未尝于九州之形胜、四方之险易,一一辨其大纲,识其条贯,而欲取信于临时之向导,安在不为敌所愚也?

    是故途有所必由,城有所必攻,此知之于平日者也。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奇正断于胸中,死生变于掌上,因地利之所在,而为权衡焉。此固大将之任,而非可问之于向导者也。凡吾所以用多用寡,用分用合,用实用虚之处,既已灼然知之,而后博求之于向导,从其可信,缺其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岂徒寄耳目于仆夫云尔哉?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六国而有余                         却:使……退却

      ②震秦陇,三辅                      规:规则

      不及培塿之丘、泛滥之水     曾:竟然

      ④皆可以为敌                          难:困难

      足与言地利哉                       乌:怎么

      ⑥图不能载,论不能                 详:详尽,完备

      ⑦东泛之不可以西也                 楫:划船

      ⑧向导可恃乎哉                        其:还是

      A . ①⑤ B . ②⑧ C . ③⑦ D . ④⑥
    2. (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 况且地理的优势又有什么经久不变的呢 B . 渐车之浍,有时天堑之险不能及也   只能浸湿车轮的小水流,有时连险要的深沟大川也不一定比得上它 C . 城郭山川,千秋不易也 城邑山河,想千秋万代都能固守是不容易的 D . 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 明辨要害的地方,细察缓急的关键
    3. (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段以诸葛亮、刘禅为例,正反对比,证明了剑阁的地理优势并不重要。 B . 第三段论及地利和地形的关系,作者认为发挥地利的作用需以地形为准则。 C . 第四段以“一指蔽前,则泰山不见”喻指作战易被局部地形迷惑而难见全局。 D . 本文多处使用寓结论于反问的写法,体现出雄辩的气势,增强文章说服力。
    4. (4)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因地利之所在,而为权衡焉。

    5. (5) 孙子说“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作者对此有自己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四、五段,概括作者的观点,并说明作者这样认识的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