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头草
刘正权
“由来佳节载南荆, 一浴兰汤万虑清!”
“兰汤浴?”她微嗔,你当我贪图享受来了? 即便是,也没谁跑医馆里来消受的。怪自己选的日子不对? 又不是三月三。
①搁古时,三月三上巳节这天,官员们会亲领下属,斋戒,兰浴,更衣后隆而重之,拜天地,祭神灵,敬祖先
。
她不屑这么做。人民公仆,不求医问药,谁有闲暇到医馆来!医馆里面消受,亏他想得出来!
老中医对她的微嗔报之一笑:“别一看见流泪的红蜡烛,就认定是抄袭了李商隐的那根,此一浴兰汤,与你想象的兰汤浴,只怕是大相径庭。”
果然大相径庭, 此浴兰汤纯粹是治病,她对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感到好笑,浅薄了不是!
以为跟西安华清池一样,被冠以莲花汤、海棠汤的那种兰花汤。
老中医所谓的“兰汤”,不过是采用本地最为常见的醒头草配制而成。醒头草是菊科植物,因芬芳辟邪适合随身佩戴而得名,渌水河两岸遍布。她是不折不扣的本地人,对醒头草再熟悉不过,自己出生第三天就跟醒头草有过交集。洗三是本城的风俗,每个刚出生三天的孩子,都会用艾叶和醒头草熬的汤洗个澡,谓之醒身。
她肯定是醒身最好的孩子,读书聪明,当官有为,四十岁出头就成为分管文化旅游的副市长,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本地最大的支柱产业。
她这会儿刚从会议上下来,肚子胀鼓。她吃得极少,可连续半个月的会议,到底让她的肠胃败下阵来。
不用把脉,只问症状老中医就知道,她这是需要醒脾胃了。
“醒头草可不是只有醒头这一个功能的, 醒身,醒头,醒脾胃!”老中医停领一下,很认真地问她,“为啥脾胃放在最后,晓得有什么讲究吗?”
她摇头, 谈文旅产业发展,是她的强项,论中医理论,她是盲人骑瞎马。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盲点,哪怕在你熟悉的领域!”老中医这个感慨发得有点儿莫名,好在,他没信马由缰下去,“一个头脑身心都清醒的人,脾胃是不会胀鼓的。”
原因很简单,什么该吃进肚子,什么不该吞下喉咙,不会心里没数。
她心里这会儿是没有数的,在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四五”规划中,有人大代表在建议中提到两个关键词:原生态、传统文化。
原生态、传统文化,都是老生常谈了,有点儿新意行不!当时她只差没冷笑。
质疑她辖下文旅产业融合得不够?都得到省市两级的表彰了,等同于官方认证呢!
②心底的冷笑没能让代表眼里燃烧的光芒冷场……
有掌声,在代表发言时几度响起。
她的胃,就是在那时胀鼓起来的,不排除有外因的刺激。
或许是浴了兰汤,晚上,静坐灯下的她,细嗅老中医赠送的香囊,③
把那个代表的发言进行了一次全面“反刍”
。近几年,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旅融合”的建设模式,把文化与景区开发联系在一起,是个好的开端。但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何作为旅游产品的灵魂真正渗透到开发理念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把文化真正吃透,之后再把文化渗透到旅游产品与项目的开发中,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上升空间? 她若有所思,把香囊递到鼻子下面,这香囊里有醒头草的气息,植物是不会说话的,它们用散发的气味表达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文化同样不会说话,提升文旅融合的空间,这其中既有文化从业者对文化的认知问题,还有形成这种产业机制的体制问题。由于更多时候是政府和商业资本开发旅游产业,真正研究文化的人想要在这样的机制中参与进去,还是很难的。
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同她最初对兰汤浴的理解,确实停留在字义上,缺乏真正的认知。
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天下万物皆同此理。
“靠网红打卡带货助力,这种文旅宣传终究会成为过去,该醒醒了!”那个代表的话犹如当头棒喝,丝毫不顾及她的感受,怎么说她也是大名鼎鼎的网红市长啊。
④醒头草 , 醒身,醒头, 醒脾胃!
草都懂得三醒,人自当能够三省。
原生态、传统文化,追根溯源,不就是崇尚古朴?
她想起来, 那个代表,一直致力于尚朴文旅项目的打造,对文化复魅工程身体力行。
三省吾身的她念及此,拨通那个代表的电话:“怎样更好地将文旅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我想组织一班人对这个课题做个深度调研,时间就定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天,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参加?”
“太好了!旅游业是老百姓可以参与、 可以分享到最多利益的一个产业, 我一直等着的,就是您这句话。”代表很兴奋。
(原载于《金山》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