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三上·赣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终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宁以义A死B不苟C幸D生E而视死如归F此又君子G之尤H难者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录囚徒,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讯察复核囚徒的罪状,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 B . 闵,怜恤、哀怜,与《陈情表》“夙遭闵凶”中的“闵”意思不同。 C . 易,容易,与(种树郭橐驼传)“根拳而土易”中的“易”意思不同。 D . 乌,哪里,与〈归去来兮辞〉“奚惆怅而独悲”中的“奚”都表示反问语气。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贞观四年判处死刑人数少和贞观六年级即返家都表现了唐太宗天性仁爱宽容。 B . 唐太宗解释自己即位以来没有多次赦免罪犯的罪因是不要让老百姓产生侥幸心理。 C . 材料二第二段引入唐太宗思德感化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双方的心理来对该观点进行批驳。 D . 欧阳修批评唐太宗对囚犯施恩,认为对囚犯要施以刑罚,才能达到尧、舜、三王之治。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

      ②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5. (5) 材料二对唐太宗“纵囚而归”的做法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批判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