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三上·广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三年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 , 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乘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十五年壬戌,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惠公始以甘言重赂诱秦,既得国而尽食其言,秦穆公之心未尝一日忘晋也。至晋饥而秦输之粟,非忧晋也,积我之厚,彼之薄,所以怒其众而将使之也。斯怨也,岂祷请所可谢,言语所可回乎?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使君子为晋谋,必曰:“吾久负秦约,常患无以自解,苟因其乞籴,亟如其请而其急,则秦将见今日之思,而忘前日之怨,政使怨不尽解亦可以杀其怒而缓其毒虽锋刃相向其致死于我必不力矣。”彼虢射乃谓“无损于怨,而厚于寇”,吁!是何言欤?虢射徒知与粟之无损于怨,不知闭籴之增其怨也。择祸莫若轻,择怨亦莫若轻。虽使果如虢射之言,无损于怨,亦犹愈于增其怨,况与之粟乃所以损其怨乎?庆郑虽欲救之,然其气暴,其辞悍,适所以起晋惠之怒而已。惜乎!庆郑有救之之心,而未得救之之道也。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政使怨不尽A解B亦可以杀C其怒而缓D其毒E虽锋F刃相向G其致死H于我必不力矣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携,指离心、背离,与《归去来兮辞》“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中的“携”意思不同。 B . 诸,相当于第三人称“之”,与《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用法相同。 C . 形,文中指表现、显露、显示,与“喜形于色”“形诸笔端”等中的“形”意思相同。 D . 振,同“赈”,赈救、救济,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晋国连年款收,向秦国请求援助,子桑认为,应该把粮食卖给晋国,如果晋国多次受恩却不思报答,就会失去了民心,遇战必败。 B . 百里奚认为,天灾流行,各国都会发生,救济本国受灾民众,支援相邻国家,是应有的道义,丕郑的儿子丕豹赞同百里奚的看法。 C . 秦国既帮晋惠公即位,又在晋国闹饥荒时施以援手,但当秦国闹饥荒,晋国却拒绝卖粮食给秦国,后来秦国讨伐晋国,晋国大败。 D . 晋惠公当上国君后,长期违背对秦国的约定,若能在秦国危难之时,听从庆郑建议,则可能不会成为四德皆失、守不住国土之人。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

      ②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

    5. (5) 吕祖谦对虢射所持“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之论进行了批驳,请简要概述吕祖谦批驳虢射的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