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上·武城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房玄龄问事君之道,子【注】曰:“无私。”问使人之道,曰:“无偏。”曰:“敢问化人之道?”子曰:“正其心。”问礼乐,子曰:“王道盛,则礼乐从而兴 , 非尔所及也。”

    子曰:“古之为政者,先德后刑,故其人悦以恕;今之为政者,任刑而弃德,故其人怨以诈。”

    子见牧守屡易,曰:“尧舜三载考绩仲尼三年有成今旬月而易吾不知其道。”薛收曰:“如何?”子曰:“三代之兴,邦家有社稷焉;两汉之盛,牧守有子孙焉。不如是之亟也。无定主而责之以忠,无定民而责之以化,虽曰能之,末由也已。”

    贺若弼请射于子,发必中。子曰:“美哉乎,艺也!古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艺可游也。”弼不悦而退。子谓门人曰:“矜而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古之事君也以道,不可则止;今之事君也以佞,无所不至。

    薛收问《续诗》。子曰:“有四名焉,有五志焉。何谓四名?一曰化,天子所以风天下也。二曰政,蕃臣所以移其俗也。三曰颂,以成功告于神明也。四曰叹,以陈诲立诫于家也。凡此四者,或美焉,或勉焉,或伤焉,或恶焉,或诫焉,是谓五志。”

    陈叔达为绛郡守,下捕贼之令曰:“无急也,请自新者原之以观其后。”子闻之曰:“陈守可与言政矣。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苟非君子,焉能穷?导之以德,悬之以信,且观其后,不亦善乎?

    (节选自《中说·事君篇》,有删改)

    文本二: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注】子:指文中子。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尧舜三载A考绩B仲尼C三年有成D今旬月E而易F吾不G知H其道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焉,用作语气助词,与《劝学》“风雨兴焉”的“焉”用法不同。 B . 而,连词,与《鸿门宴》“劳苦而功高如此”的“而”用法相同。 C . 固,固守,与《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的“固”意思不同。 D . 苟,苟且,与《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的“苟”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房玄龄向文中子请教了侍奉君王、使用人才、教化百姓的道理,得到的回答都和“心”有关。 B . 文中子认为夏商周三代和两汉能够兴盛,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朝代臣子忠诚,庶民得到教化。 C . 文中子指出君子应注重道、德、仁三方面的修养,而后方可研习技艺,暗含了对贺若弼的批评。 D . 文中子继承前说,认为“政”是地方官员用来移风易俗的,而“叹”是用来教导并约束家人的。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之事君也以道,不可则止;今之事君也以佞,无所不至。

      ②导之以德,悬之以信,且观其后,不亦善乎?

    5. (5) 文本一第2段和文本二都谈到如何为政及其效果,二者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