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上·梅河口开学考)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十一年,魏征上疏曰:臣观自古受图膺运,南面临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传祚无穷。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

    殷鉴不远,可得而言。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宫苑是饰,台榭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圣哲乘机,拯其危漏,八柱倾而复正,四维弛而更张。远肃迩安,不逾于期月;胜残去杀,无待于百年。今宫观台榭,尽之矣;奇珍异物,尽收之矣;四海九州,尽为臣妾矣。若能鉴彼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焚鹿台之宝衣,毁阿房之广殿,惧危亡于峻宇,思安处于卑宫,则神化潜通,无为而治,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毁,即仍其旧,除其不急,损之又损,悦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亿兆悦以子来群生仰而遂性 , 德之次也。若惟圣念,不慎厥终,忘缔构之艰难,谓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俭,追雕墙之靡丽,因其基以广之,增其旧而饰之,触类而长,不知止足,人不德,而劳役是闻,斯为下矣。譬之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乱,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夫事无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灾害既生,则祸乱必作,祸乱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鲜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填写需要停顿处的字母。

      常A念B居C之D者E逸F作G之H者I劳J亿K兆L悦M以N子O来P群Q生R仰S而T遂U性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台榭是崇”的“是”与“无乃尔是过与”的 “是”意思相同。 B . 居,指居住,与“居则曰:不吾知也!”的“居”的意思相同。 C . “若惟圣罔念”的“罔”与“是罔民也”的“罔”含义相同。 D . “人不见德”的“见”与“百姓之不见保”的“见”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征认为自古以来每一位帝王承受天命统治天下,其实都希望德行与天地相配、功劳与日月齐辉,能将皇位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 B . 隋朝一统天下的时候,兵力强盛,三十多年来,风行万里,威震四海,最后却抛弃天下,殒命于普通人之手,子孙灭绝,让人痛惜。 C . 魏征劝谏唐太宗应该乘天下危难之时,挽大厦于将倾,使远近安宁,并从以往的亡国事例中及时吸取教训,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 D . 帝王如果没有让人信服的政绩,就必然招致人怨神怒,灾害祸乱也一定会随之而来,一旦祸乱发生,还能够保全身名的人就太少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

      ②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

    5. (5) 魏征指出古代帝王败亡的原因在于“失其道也”,他说的“道”指治国之道,从文中看,“道”的具体内涵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