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黔西期末)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94岁的艺术大师黄永玉上台给比自己小整整30岁的故宫院长单霁翔颁奖。

    “故宫很具体,走遍9000多座房屋,1200多座建筑,每天沿着宫墙走一圈,踩破20双布鞋。”

    这是2018年12月15日“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盛典上的一幕。故宫博物院长单霁翔荣获年度文化人物。

    2012年年初,故宫正低潮。深陷失窃、会所、错字、拍卖、封口、瞒报、逃税等“十重门”。

    58岁的单霁翔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新院长。大家都很关心新官上任会有哪三把火,单霁翔却笑言:我一把火都没有,因为故宫古建筑群最怕火。

    上任伊始,单霁翔穿着一双老布鞋,带着助理,绕着故宫走了一圈儿。故宫的1200座建筑,9371间古建,凡是门都要推开看一看。

    从位于神武门西边的院长办公室出门向西,沿故宫红墙逆时针行走一圈大约4公里。自2012年初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至今的每个工作日,这样的例行巡查已经让单霁翔走坏了20多双布鞋。

    大夏天,助理脖子上挎着相机,吭哧吭哧跟着跑,偷偷抱怨:“跟着我们院长,费鞋。”

    故宫收藏着众多文物,鲜有人能够将其数得一清二楚,但单霁翔做到了。他可以将文物数量精确到个位数:

    1862690件(套),这是2016年底的数据。

    (摘编自《故宫,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材料二:

    对于几个世纪前的外国人来说,进入古老的东方帝国——中国的宫廷甚至面见皇帝,是一件相当不易的事情。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到中国,就将此作为自己最大的目标。在中国生活了接近二十年后,他才终于得到机会,一睹紫禁城真容。

    利玛窦在札记中记录,他们被召入一间大殿,“看上去足可容纳三万人,是一座壮丽的皇家建筑,大殿的另一端,有一个顶部高拱的房间,有五扇大门,通向皇帝的起居室。皇帝的宝座就在这个高拱着的圆顶的下面。”

    此时高居圣位的是明朝倒数第四个皇帝万历,他已取消了早朝。这些洋人被领到空空的宝座前行礼,一名朝官在旁按时高喊鞠躬,起立,以及“其他应该遵守的程式”。

    这次机会得益于利玛窦进献给皇帝的礼品。一座自鸣钟引起了万历的兴趣,奏折呈交了半年以后,据说皇帝突然想起来,问身边人,“那座钟在哪里?就是他们在上疏里所说的外国人带给我的那座钟!”

    利玛窦自此获准留在京城,不时入宫担任钟表匠。

    利玛窦始终没能见到皇帝,这一突破要交由他的后继者来实现。据统计,明清之际的来华传教士有近千人,其中不少供职于宫廷,从事天文、医药、翻译、绘画等工作,甚至身居高位,与皇帝私交甚好。

    地球彼端,他们的家乡欧洲兴起了一场持续上百年的“中国热”。英国花园里出现了中国凉亭,乔治三世和华盛顿留起满人辫子,一位冒充康熙女儿的“中国公主”震惊了巴黎上流社会。伏尔泰、莱布尼茨、亚当·斯密等思想家以中国为参照,对欧洲社会进行激烈的批判。

    (摘编自李慕琰《故宫六百年:在中国与世界之间》)

    材料三:

    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故宫,我们需要放到文明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去认识它。紫禁城的营建规划,受到《周礼·考工记》的深刻影响,处处彰显自古沿袭的都城营建原则。

    紫禁城不仅继承了传统的三重城制度,还附会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五门三朝”等古制布局,体现出儒家的理想追求,成为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最高典范。

    紫禁城建筑的设计理念,映射着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中和”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和”的概念,日益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而中华民族的这一理想追求,就集中体现在紫禁城之中。紫禁城建筑南北取直,左右对称,笔直的中轴线贯通子午,前三殿与后三宫在中轴线上均匀排布。前三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个殿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天人和谐、社会和谐、身心和谐。

    明末清初,越来越多的西方使节、传教士来到紫禁城。这些外国人士进入中国后入乡随俗,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积极适应,融入当时的社会生活。从1601年意大利人利玛窦进京开始,连续237年,都有具有专业技能的西洋人为紫禁城服务,他们在皇宫中从事绘画、钟表、医药等方面的专业工作。清宫绘画作品中,就有不少出自西洋宫廷画家之手。在中西画师的交往过程中,欧洲焦点透视画法与中国笔墨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中西合璧的新画风。不同于中国的水墨写意,西洋画师郎世宁、贺清泰、潘廷章、王致诚等人画出的人物、花鸟、马匹、大象等,都逼真写实,栩栩如生。如《哨鹿图》《贲鹿图轴》《贡象马图卷》等,都是此类佳作。

    新世纪以来,“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在故宫博物院多次举行。展览为弘扬传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历史文化,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知相通注入永续之力,为研究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共建人类文化共同体提供了新思路。

    故宫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各国文化在此交流、交往、交融,中华文明在此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相得益彰。这种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突出了中华文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精神面貌。

    (摘编自章丽《故宫文化的历史根脉与时代价值》)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单霁翔荣获年度文化人物,艺术大师黄永玉亲自为其颁奖,这是对单霁翔工作的高度肯定。 B . 在中国生活近二十年的传教士利马窦,终于因一座自鸣钟而荣获一睹紫禁城风采的机会。 C . 紫禁城设计理念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体现了天人、社会以及身心的和谐。 D . 各国文化在故宫中进行多方交流、交往、交融,因而故宫的布局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介绍例行巡查故宫的单霁翔,已经走坏了20多双布鞋,是为了说明故宫之大。 B . 材料二中传教士在中国担任宫廷官职与欧洲社会的“中国热”体现了中国与世界的交融。 C . 材料三以中西画师在交往中产生新画风为例,告诉人们文化的交流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D . 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和平性,能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相得益彰。
    3. (3)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横线处的一项是(   )

      ____,因而古代欧洲文明展览在故宫中举办最为适宜。

      A . 故宫不仅是咱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一大象征,也是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象征 B . 以游客的合理需求为第一出发点,同时考虑故宫所承载的文化导向性作用 C . 古代欧洲文明是全世界共有的遗产,中国是全球分布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D . 古代欧洲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作过重大贡献,促进过生活水平的提高
    4.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各自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5. (5) “故宫文化”是如何突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精神面貌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