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4七下·普洱期末)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敬悼朱佩弦先生

    朱光潜

    ①在文艺界的朋友中,我认识最早而且得益也最多的要算佩弦先生(朱自清,字佩弦)。1924年夏季,我在上海闲着,夏丏尊先生邀我到春晖中学去教英文。当时佩弦先生正在那里教中文。学校范围不大,大家朝夕相处,宛如一家人。

    ②1925年,佩弦先生到清华大学应聘任教,我出国读书。后来他由清华休假到欧洲去,我还在英国没有归来,在英国彼此又有一个短时期的往还。那时候,我的《文艺心理学》和《谈美》的初稿都已写成,他在旅途中替我仔细看过原稿,指示我一些意见,并且还替我做了两篇序。

    ③1933年,我回国任教北京大学,他约我在清华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此后过从的机会就更多。在北平的文艺界朋友们常聚会讨论,有他就必有我。

    ④抗战中我住在四川,佩弦先生虽是常住昆明,但因为家眷在川,到四川去的回数很多。乱离中相见,彼此都已大不如前。他本来是一位温恭和蔼的人,有活力但不算蓬勃,近来和他对面,有如对着深秋,令人起萧索之感。他多年来贫病交加,见着朋友却从来不为贫病诉苦,他有哲人的坚忍。但是贫与病显然累了他,我常感觉到他仿佛受了一种重压,压得不能自由伸展。

    ⑤他的面孔老是那样温和而镇定,从来不打一个呵呵笑,叹息。也是低微的。他的脸部筋肉通常是微微下沉,偶一兴奋时便微微向上提起,不多时就放下。平正严肃是他的本性。文人不修边幅的习气他绝对没有,行险侥幸的事他一生没有做过一件。他对人对事一向认真,守本分。在清华任教二十四年,除掉休假,他从没有放弃过他的岗位。

    ⑥他对朋友始终真诚,请他帮忙的只要他力量能办到,他没有不帮忙的。我得到他的最后一封信,是答复我托他替一位青年谋事的。事没有谋成,而他却尽了力。计算日期,他写那封信是在进医院之前不过几天,那时他的身体当然已经很坏了,还没有忘记一个朋友的一件寻常的请托。

    ⑦他的文章简洁精炼不让于上品古文,而用字确是日常语言所用的字,语句声调也确是日常语言所有的声调。就剪裁锤炼说,它的确是“文”;就字句习惯和节奏说,它也的确是“语”。任文法家们去推敲它,不会推敲出什么毛病;可是念给一般老百姓听,他们也不会感觉有什么别扭。

    ⑧佩弦先生和我同姓,年龄相差一岁,身材大小肥瘦相若,据公共的朋友们说,性格和兴趣也颇相似。他在做人和作文方面都已做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我至今还很驳杂,“赐也何敢望回?”

    ⑨于今,他已经离开人世了,生死我已久看作寻常事,可是自顾形单影只,仍不免有些感伤。

    1. (1) 根据提示,梳理文章的相关内容。

      春晖中学

      英国

      清华大学

      (抗战时的)

      朝夕相处,宛如一家人

      邀请讲课,讨论文艺

      乱世相见,大不如前

    2. (2) 朱自清先生在做人方面的哪些特点,让作者称赞“做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3. (3) 老师打算将这篇文章和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编在一起,让同学进行类文阅读。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理由。

      小贴士:类文阅读指选取与课文类似的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的训练。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