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做手术越来越靠谱
最近,一位名叫比利·惠特克的英国少年接受手术,摆脱了长达 7 年的癫痫 病痛。医生让机器人钻入他的大脑,通过电极刺激大脑皮层,找出引起癫痫发作的部分,医生将病灶切除。这个手术被称为立体定向脑电,已经有过成功的案例。
不仅如此,机器人还可以在其他类型的手术中大展拳脚。一台“手术医生” 机器人, 必须知道“要做什么”, 并能规划“如何去做”。这就需要一套高效、稳定的微电子系统——包括软硬件环境、传感器和机电设备。
软硬件环境可以说是医疗机器人的大脑,它与家用台式电脑的工作原理类似。不过,医疗机器人往往是基于 Unix 或 Linux 等开源操作系统开发的,以保 证软件的稳定性。 同时, 医疗机器人的中央处理器功率不会很大,否则就得配个 风扇、扯个电源线在人体内横冲直撞了。这种低功耗、高稳定性的设计需求,恰 巧与移动电子设备殊途同归。而移动电子设备近些年的发展,为医疗机器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传感器通常是指一切物理、化学的感知仪器,比较常见的是压力传感器、视频采集装置、溶液成分检测单元。传感器相当于机器人的眼睛,“眼睛 ”收集信息,传递到“大脑” , “大脑”作出决策,而决策的最终实现者机电设备就是医疗机器人的手。它一般以高聚塑料为外壳, 耐酸耐碱, 不易在体内留下有毒物质,并且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操纵精度, 完成精密的外科手术任务。 在这套系统中, 人 工智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能辅助医生完善医疗计划, 遇到突发问题时还能自动采取应急措施,降低风险。
目前市面上普遍使用的医疗机器人是“达·芬奇”系统。医生只需坐在显示屏 前,操纵控制杆,便能完成手术。它的最大特点是“缩放”, 主刀医生可以通过 调节缩放比例,改变手动操纵和实际移动的尺度比例,从而实现超精细外科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美中不足的是,一个病人需要为这种手术支付昂贵的设备费用。
医疗机器人的优势不言而喻。纵使最出色的外科医生, 由于手部血管随着心 跳有节律的颤动, 都无法保证手术器械的完全稳定,而这一劣势被医疗机器人高 精度的机电结构所补偿。医疗机器人还具有微创性,一个小的机电设备往往只需 要 2 厘米的创口,甚至口服就可以进入人体, 从而极大降低了术后感染的风险, 加快了术后愈合的时间。此外,医疗机器人还可远程操作,只要连接网络,主刀 医师无需与患者碰面, 即可远程操纵机器人完成手术, 极大地减少了医生和患者
的时间成本。
事实上, 除了医疗机器人, 越来越多神通广大的机器人不断问世,比如机器 人厨师,又比如人工智能创意总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未来,机器人可能无处不在,并将为人类带来莫大的福祉。
目前市面上普遍使用的医疗机器人是“达·芬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