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上·淇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由于文言文在日常应用上渐渐地失去效用,我们对于过去用文言文写的典籍,便漠不关心 ,这是错误的思想。而事实上, 我们通过阅读和研究过去的典籍得到古代的学术思想、了解古代的生活状况是中国人对于中国历史认识的任务。你多读文言,多研究历史、典籍、古文,这阅读工作的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

    读文言最难的一步工作,是须要查字典,找考证,死记忆,有一种人图省事,对这步工作疏忽,囫囵吞枣地读下去,还自号“不求甚解”。假若我们模仿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那是有害无益的。他的不求甚解,是因为学问已经很渊博了,隐居时才自称“不求甚解”的,这句话含着他的人生观,青年人是万万不能从表面去仿效的。

    碰见文言中不懂的词汇,除了请教国文老师而外,必须自己去查字典,以求“甚解”。如文言中的“驰骋文场”这成语,有人译到外国去是“人在书堆里跑马”的意思,这岂不是笑话吗?又如“巨擘”,原意是指人的大拇指,而它普通的意义是指在某一方面居于首位的人物,是用来表扬的赞语。这些地方就得留神,才不会出错。再举一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在辞句上直接表示的意境已非常优美,但这首诗更说出另一种道理,它暗示人生必须往高处走。所以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最要紧的是要懂得“言外之意”。又如下例:

    “钢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这两句新诗,它的含意似乎更深了,有些人不解,但如果读了全文,便知道是非常容易明白的话。由此可见,诗里含着高尚的感情,要你多欣赏,多诵读,必能了解得更深刻。

    1. (1)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 (2) 本文是朱自清1944年在昆明中法中学的演讲《怎样学习国文》中的一部分。文中多处交替使用人称代词“我们”和“你”,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