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
  • 1. (2024六上·宣化期末) 阅读

    (一)丝绸之路

    历史上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古罗马的恺撒(kǎi sà) 大帝去剧场看戏。他身上那件绚丽夺目的长袍使所有的观众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的新装赞不绝口,连看戏也没有心思了。一打听,才知道那件漂亮的长袍是用中国的丝绸做的。

    从那以后,华丽的中国丝绸在欧洲各国出了名;用中国丝绸制作的衣服,成了最时髦(máo)、最讲究的服装;华丽的丝绸被誉为最珍贵的衣料,甚至和黄金等价。人们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就是“丝绸之国”的意思。

    那时候,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而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茫无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那么,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

    原来,那时已经有了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mdo)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zhǎn zhuǎn)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qiān) 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笼统地称为“西城”,意思就是西方的土地。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的命令出使西城,想联合西城的国家共同抗击匈(xióng)奴。张骞带着一百多人出发了。他们渡过黄河,进入浩瀚(háo hàn)的沙漠。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piao han)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11年过去了。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分布的情况。他耐心地、不动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着炎热和干渴,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裕的西城各国。

    公元前 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城13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当初出发时的随从只剩下了一人。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城各国的情况。听了他的陈述,人们才知道,西域并不是王母娘娘和众神居住的仙境,也不是传闻中的流沙千里、草木不生的恐怖世界,那里有(希望 盼望)和汉朝友好通商的国家。于是,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城,联合乌孙等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城的道路。

    后来,汉朝政府在张骞走过的路上设立了四个郡 (jùn)。这条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一直通向印度、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就畅通无阻了。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继续)西传。西城的胡萝卜、葡萄、汉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各国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注释]匈奴:我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又称“胡”,后被汉所灭。

    1. (1) 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然后选择恰当的词语,用“√”标出。
    2. (2) 读完这篇文章,张骞和他开辟的“丝绸之路”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细细回味文中所刻画的人物,完成下面各题。(8分)

      ①从文中你知道了“西域”是指什么地方吗?找出有关句子,摘抄在下面。

      ②“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历史上产生过怎样的作用?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用“”画出来。

      ③读文章时不但要了解文字本身的意思,还要善于读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内容。这篇文章主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什么开头还要写恺撒大帝看戏?请写出你的看法。

      ④文章中称张骞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你对张骞是如何评价的呢?写出你的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