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上·浙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帝时,赵高有罪,蒙毅案之,当死,始皇赦而用之。长子扶苏好直谏,上怒,使北监蒙恬兵于上郡。始皇东游会稽,并海走琅琊,少子胡亥、李斯、蒙毅、赵高从。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而上崩。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蒙毅,卒以亡秦。

    始皇天下轻重之势,使内外相形以禁奸备乱者,可谓密矣。蒙恬将三十万人,威振北方,扶苏监其军,而蒙毅侍帷幄为谋臣,虽有大奸贼,敢睥睨其间哉?不幸道病祷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蒙毅故高斯得成其谋。始皇之遣毅,毅见始皇病,太子未立而去左右,皆不可以言智。然天之亡人国,其祸败必出于智所不及。

    呜呼,秦之失道,有自来矣,岂独始皇之罪?自商鞅变法,以诛死为轻典,以参夷为常法,人臣狼顾胁息,以得死为幸,何暇复请!方其法之行也,求无不获,禁无不止,鞅自以为轶尧、舜而驾汤、武矣。出亡而无所舍,然后知为法之弊。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赵高李斯》)

    材料二: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注】①参夷:古代诛灭三族的酷刑。②燔:焚烧。

    1. (1) 材料一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不幸A道病B祷祠山川C尚有人也D而遣蒙毅E故高F斯得成其谋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始皇制天下轻重之势”,“制”,控制,和《谏逐客书》中“包九夷,制鄢郢”的“制”意思相同。 B . “及其出亡而无所舍”中“其”的用法和《与妻书》中“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中“其”用法相同。 C . “因秦国地形便利”,“因”,凭借,和《鸿门宴》中“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的“因”意思不同。 D . “一用商鞅成法而已”,“一”,全、都,和《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的“一”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始皇钳制天下各种形势,使中央与地方相互配合,防范奸人造反,苏轼认为在政策举措上,可以说做得很完备了。 B . 苏轼认为秦朝覆灭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提倡严刑峻法,大臣们害怕畏惧,都不敢有不同政见来阻止变法。 C . 李斯非常认同商鞅从秦孝公时代开始推行的严刑峻法,正是他的支持,使得秦始皇承袭了商鞅的法令,从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D . 姚鼐认为李斯是一个善于趋奉现实的人,他并没有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只是满足了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是很可怕的。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其法之行也,求无不获,禁无不止,鞅自以为轶尧、舜而驾汤、武矣。

      ②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5. (5)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认为,要不是李斯“不务明政”,“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李斯“不务明政”的具体做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