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38岁出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65岁出任北斗导航系统总设计师,75岁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这些都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孙家栋。
1929年,孙家栋出生于辽宁复县的一个教师家庭,抗战结束后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主修俄文。可谁知道,他的人生竟被一碗红烧肉改变了。
1950年元宵节那天下午,他原本打算到姐姐家团圆,突然听说食堂晚饭要加餐红烧肉。那年月,能吃上红烧肉非常不易,孙家栋就临时改了主意,决定吃完晚饭再回去。吃晚饭时,校领导突然来到餐厅,通知大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招人,有意者可以报名。从小就有报国之志的孙家栋当即报名,因为俄语基础好,他被紧急招入了空军,成为空军第四航校急需的俄语翻译。
进入空军第四航空学校的第二年,孙家栋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人员被选送到苏联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之后又以所有科目全部满分的成绩拿到了“斯大林金质奖章”。因国家的需要,毕业后的孙家栋并没有从事飞机制造领域的工作,而是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开始了新中国的导弹研究,从此与中国航天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1967年,国家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加快速度把中国的人造卫星送到太空。首任院长钱学森亲点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再次以国家需要为己任,放弃了熟悉的导弹设计研制,担起卫星研制的重任。孙家栋深知人造卫星是一项集尖端科技为一体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他知难而上,从队伍组建着手,从造导弹有特长的技术骨干中挑选了18人加入卫星研制行列,这便是后来的“航天十八勇士”。在孙家栋带领下,团队人员加班加点做设计、搞试验,努力攻关,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大家盛赞:“没有孙家栋,卫星上天可能还要再等几年。”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自主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65岁的孙家栋担任北斗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认为卫星定位系统一定要实现自主可控,都要掌握在中国自己手里。在孙家栋的带领和推动下,北斗系统顺利完成全球组网、开通运营。在担任工程总设计师的18年中,陈旧性腰肌劳损的疼痛让孙家栋步履艰难;因患有耳石症,过度劳累便会头晕目眩;好几次听到卫星发射有情况,他拔掉输液针头便往机场赶。
2004年,孙家栋出任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此时他已经75岁了,面对没有超过3.6万千米的环绕地球轨道的卫星跨越到38万千米环绕月球轨道、以及后续深空的挑战,肩上的压力不言而喻。但“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的坚定信念,支撑着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新征程。
2009年,孙家栋80岁生日前夕,良师益友钱学森亲笔给他写了信,孙家栋一字一句细看。他谦虚地说,自己做的每一件工作都是在钱老指导下完成的。
“我这一生与星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最大心愿就是造一辈子中国星”,年逾九旬的孙家栋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奉献始终如一。2022年,孙家栋93岁生日那天深情地写下“我们的理想还在继续。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是孙家栋一生坚守初心、报国为民的真实写照。
(根据喜马拉雅听书《中国科学家的故事:孙家栋》文字材料整理)
【材料二】
(喜马拉雅听书《中国科学家的故事(节选)》导听图)
【材料三】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翼翼长城,
天之骄子吾纵横。
狼奔虎攻,日暮途穷,眼前生路觅无从。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何不奋勇向前冲。
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
我有宝刀,慷慨从戎,击楫中流,泱泱大风,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片尾曲,有删改)
【注释】《中国男儿》为雄壮进行曲风格,曲调节奏鲜明,气势昂扬。
【材料四】
【A】
2023年1月31日,全国首档青少年科学教育节目《大先生》节目在北京卫视黄金时间首播。
在首期《大先生》节目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周忠和带领青少年“未来团”走进考古现场,将科学精神映射到科学探索的情境中,通过妙趣横生的科学实践,引导青少年主动探索,在寓教于乐中感悟科学家精神。
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顺应了青少年的好奇天性,呵护了青少年敢于挑战、敢于质疑的求真精神,在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同时撒下了科学的种子,激发了孩子们成为科学家的内生动力。
(新京报新闻《让科学家精神直抵心灵》)
【B】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自新文化运动开始,科学的种子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以他们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群体逐渐铸就了科学家精神的独特精神气质,让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熠熠生辉。
(中国科普网社论《树立科学家典范 弘扬科学家精神》)
孙家栋的故事(上): 。
孙家栋的故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