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三下·绵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镇远游西峡记

    祁顺

    余既游长潭之三日,是为三月上已,周君与健之各携肴酒,请游西峡,以修兰亭故事。

    是日,余驾出西郭,梁石与健之循溪行,余独取路田阪间,由山而往,彼此相失。至平冒始会。平冒地土饶衍,可容万家,后山如圭如笏。前江环绕,如拖练然。江外诸山,如龙翔,如马驰。其势相向,如拱如揖。时议迁郡治于此,盖镇远一胜境也。

    众欲渡江,呼船未至,乃解衣坐石上。梁石衣葛,余赋诗嘲之,梁石用韵解嘲。既渡江,乃游黄垲,梁石自谓不能舟,升舆先往。

    余同健之及其弟骥与騞,仍舟行,遇水深处,辄放獭捕鱼,连得数鱼皆盈尺。及得鳖数头,健之喜曰:“午食不落莫矣。”乃遣人先携鱼以往,余舟移时始至。梁君赋诗嘲余备述溪形之胜以示之梁石亦示余以山形之胜盖皆各极其所见也。

    初闻黄垲为西峡佳处。比至,丹崖翠壁,殆非人世,因相与张席对饮。许指挥使良臣以单骑至,良臣曾读书科举矣,此出游约之,至是来。酒既行,乃命斫脍,而继以鳖羹。余以吴会风味也,不意徼外有此。

    梁石曰:“桴鼓不鸣,公家多暇,此君相之赐也。”予于是饮,尽欢而止。

    及酒既罢,健之谓此西去有瀑泉数百尺,每春夏盛时,飞过南岸,船过其下,如仰视白虹然。众曰:“此壮观也,当共往。”比至,则瀑未下,众为一捧腹。

    时斜日在山,川光澹若。健之命泊舟于俗所谓十万囤下,复驱獭捕鱼。时酒尚盈榼,无自得火。舟人以两竹相锯,束缊承之,须臾火燃,酒肴皆具,复尽饮而归。既出峡,回顾山缺处,新月一痕如缕,与长庚相辉映。方舟下滩,如快马疾驰,不觉浪汹汹溅衣皆湿。既抵平水,灯火星缀,候卒持长炬出迎,波为之红。

    入郡舍,发袖中诗,共得一十六首,自念谪居石阡已六年,山水之游,岁无一二,今岁与诸君探奇,不及旬而三游,非乐事与?抑是游也,边方宁,有升平之庆;良朋盍簪,有文字之雅;登高望远,有忧君怀亲之感。其兴致远矣。古人游集必有记,顺不敏,因得而书之。

    (选自《贵州通志》)

    【注】祁顺,字致和,东莞梨川人。曾任江西左参政,后因事牵连,降职为贵州石阡府知府,祁顺到任后,开屯田,亲自讲学,颇有政绩。

    1. (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梁君赋诗A嘲B余备述溪C形之胜以示D之E梁石亦示F余以山形G之胜H盖皆各极I其所见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升舆先往”与“惠等哭,舆归营”(《苏武传》)两句中的“舆”字用法不同。 B . “此君相之赐也”与“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C . 捧腹,用手捧肚,形容大笑时的情态,与成语“弯腰捧腹”的“捧腹”意思相同。 D . “发袖中诗”与“穷发之北,有冥海者”(《逍遥游》)两句中“发”字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友人与作者相约一同游赏西峡,大家从城西门出发,作者的朋友梁石与健之选择乘船而行,作者则选择走田间小路,大家在平冒相聚。 B . 平冒可看作是镇远的一处胜境,这里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可容纳上万户人家,当时很多人都曾提议把郡的治所迁到这里。 C . 黄垲一带风景优美,祁顺等人在此享用了一番具有江南风味的佳肴;酒宴之后,他们又继续向西进发,准备去观赏健之所介绍的瀑布。 D . 作者来到石阡已有六年,这六年间很少去游览山水,而最近不到十天的时间就和好友出游三次,欣赏了优美的景色,他感到非常开心。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比至,丹崖翠壁,殆非人世,因相与张席对饮。

      ②既抵平水,灯火星缀,候卒持长炬出迎,波为之红。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