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三上·普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以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着不同理解。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内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来源,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是其中的代表,他在《历史哲学》一书中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进取和创新的,这种文化差异造成了不同的人类文明形态。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且不符合历史事实。

    中华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海洋文化是其重要特质。中国自古就是海洋大国,既有广袤的大陆,也有辽阔的海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东南沿海等地也大量分布着古代先民采食海贝、海鱼后抛弃贝壳、鱼骨所形成的贝丘遗迹。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入,利用逐渐成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航行的明确记载是秦始皇派徐福率众东渡。在广州南越王宫殿遗址发掘出了大型造船厂遗址,《尚书》《庄子》《山海经》等古文献中对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亦有记载。汉代开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与交流东到日韩,南至东南亚各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发现了不少与中国汉代海上航运及贸易相关的考古遗存,出土、发现了数量可观的汉代陶器、铜器、铁器等。这些器物正是海洋文化在汉代取得长足发展的实证。

    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据史料记载,孙权曾派遣船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海上远航,远至台湾、东南亚等地,到吴国灭亡时,尚有大船五千余艘。唐代的造船技术更加高超,船体设计、船帆制造以及轮桥起重技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新的发明。唐代开始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这是针对海洋经贸最早的官方常设机构。沿海港口城市也随之快速发展,广州、宁波、福州(时称泉州)、扬州等地都有规模很大的港口。《新唐书•地理志》等典籍也记录了从广州出发,经越南、印尼等地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西亚的远洋航线及沿线各国风貌。

    宋元时期,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峰。宋代特别是南宋高度重视海洋贸易,明确提出了“开洋裕国”的基本国策,建立了更为完备的市舶机构,对海洋贸易采取了宽松开放的政策,航海技术进一步提升,海洋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明清两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明代前期,经由海洋的对外交流达到巅峰,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航路最远抵达非洲,时间跨度前后长达近30年,是古代航海史上规模空前的壮举。另一方面,明中叶之后,明清两朝不同程度推行过一些“海禁”政策,甚至发展为闭关锁国,阻滞了海洋文化的发展。

    基于此进行研判,不难看出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海洋特质。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停顿或波折所能截断的,历史长河在征途中激起的浪花乃至曲折的迂回,并不能改变其奔流入海的大势 , 明清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也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

    同时应当看到,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就文化内涵的诸多构成特质而言,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特质并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的关系。正因如此,中华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等精神内涵不断得到增强。首先,开放包容是中华海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次,开放包容也是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纵观西方几百年的海洋史,可以说是一部殖民和掠夺的历史,充满血腥杀戮,具有侵略性和扩张性、相比而言,中华海洋文化则具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传统。各民族之间和谐往来的例证在史书或沿海城市现存的遗迹中比比皆是,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海洋文化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思想。再次,开拓进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地区的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逐步形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海洋特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一中华古谚的思想内涵反映着大海浩瀚无垠的自然品格。面向未来,推进海洋文化研究、总结古代海洋文化发展历程与经验,对于纠正和破除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误区,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林大志《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方文化思想使得一些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产生了片面的理解,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内陆文化。 B .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以及东南亚国家出土、发现汉代陶器、铜器、铁器等事实,说明汉朝时期海洋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C . 唐代设置的专门管理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的市舶司,这是我国最早的针对海洋经贸的常设官方机构,可见唐代海洋贸易盛况。 D . 在作者看来,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中华海洋文化只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与西方海洋文化不同,中华海洋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等特质。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传统文化既有内陆文化特质,也有海洋文化特质,这与我国拥有广袤的大陆和辽阔的海疆有关,更是各族人民长期向陆地、向海洋谋生活的必然结果。 B . “基于此进行研判,不难看出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海洋特质”中的“此”,指的是明清两朝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历史事实。 C . 相比西方充满侵略性与扩张性的海洋史,中华海洋文化则展现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传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往来。 D . 虽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但是面对误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观点,我们有必要加以纠正,这将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
    3.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八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 宋代以来,妈祖信仰随着华侨的南渡遍布南洋各地,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地,都建有供奉妈祖的庙宇。 B . 三国时魏国在青、兖、幽、冀四州大造海船;东吴拥有比较成熟的分隔舱技术,即使个别船舱受损进水也不影响航行。 C . 《汉书•地理志》记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 D . 宋元时期的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各地的人们齐聚于此,从事海洋商贸活动,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等宗教并存。
    4. (4)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一个形象的表达,请简要说明其本意。
    5. (5)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来证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洋特质?请根据文本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