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三上·江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中的洛阳 王国猛

    ①一年一度的牡丹花节,将四海游客汇聚于天下之中的洛阳。人们徜徉于牡丹花中、洛桥月下,远眺于明堂之上、丽景门前,仿佛穿越到了大唐盛世的繁华东都。马蹄声在洛阳道上轻快地响起,禅房的梵音在白马寺萦绕,美妙的辞章自诗人们的绣口中徐徐地吐出。气势磅礴的唐朝、宏伟浪漫的洛都、才华横溢的诗人,共同构成了一个时空交错的梦幻境界,令人艳美神往。我在牡丹花的香气中沉醉迷失,我在唐诗的意象中消除思虑。我第一次来到陌生的洛阳,却又似重回熟悉的故里。我沿着诗人们的行踪,去感知他们的生存状态,遥想他们的雅集宴饮,体味他们的情绪激荡,分享他们的惊世名篇。此时的洛阳已无古今之隔,我则与先贤心交神游。

    ②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更是赫赫有名的诗都。最早关于洛阳的诗是《诗经》中的《小雅·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维水决泱。君子至止,福禄既同。君子万年,保其家邦。”自四千多年前建城以来,洛阳从不缺少诗情画意。大唐时期的洛阳,更是诗意盎然,诗人云集。

    ③公元618年,唐高祖一统天下,定都于长安。唐高宗继位后建都洛阳,以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并列为首都,自此两京并重。太后武则天建立武周后,更以洛阳为首都,称“神都”。十几年后再度两京并重。公元733年,以长安为京畿,洛阳为都畿,二者并称“京都”。安史之乱后,以长安为首都,洛阳、太原为陪都。公元904年迁都于洛阳,三年后唐朝灭亡。可以说,有唐一代,洛阳不是首都就是东都,地位基本与长安相当。所以,基本上唐朝那些著名的诗人都曾到过洛阳,而且多数都留下过诗篇。

    ④我们熟悉的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就在洛阳。其时李白四十三岁,已度过他政治上的高光时刻,被唐玄宗赐金还乡,基本断绝了政治前程,打算取道洛阳一路南下扬州。此前李白已数游洛阳,并写下著名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那时李白客居洛阳,长年漂泊,干谒未果,难免思念家乡亲人。风中笛声传来,听到的满是故园之情。

    ⑤杜甫在三十五岁之前除了有数年的漫游经历,其余时间基本都在洛阳生活。安史之乱发生时,杜甫从洛阳到华州,写下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三吏”“三别”,其中《新安吏》《石壕吏》,便是经过昔时洛阳属地——新安和渑池时所写。后来杜甫困居蜀地时听到官军收复洛阳,写下了平生第一大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准备回到故乡洛阳的愉悦心情。遗憾的是杜甫直到去世,也未能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洛阳,而是客死异乡。

    ⑥身为一介布衣的孟浩然,当年也曾到京城求官,并参加科考,可惜未能如愿,后到洛阳寻友,而友人已获罪流放岭南。他惆怅地写下《访袁拾遗不遇》:“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孟浩然在洛阳游历了半年左右,取道吴越返回襄阳。临行前写下《自洛之越》,抒发了有志不展的愤懑心情,他从此对京洛再不留恋,对仕途再无幻想。

    ⑦诗豪刘禹锡是个个性十足的诗人,一生贬谪于巴山蜀水之间二十三年之久,后回到家乡洛阳终老。正因为他一身傲骨,所以看不上妖娆的芍药和无情的芙蕖,对大气端庄的牡丹却情有独钟,所以欣然写下《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如今的牡丹花会期间,也是摩肩接踵,人如潮涌,人们如痴如醉,情迷于牡丹的国色天香之中。

    ⑧洛阳之城北有北邙山,埋葬着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乃至北部寸土寸金,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没有资格葬身于此。这些王公贵族的古墓很多都曾为摸金校尉所光顾,当初这些王公贵族享尽荣华于世,携带财宝入土,以为可以生死都富贵,没想到却被盗贼攫取了所有财富。那些薄葬于村头田边的高洁之士如姚崇、范仲淹等人,反而未被叨扰。

    ⑨沈佺期在洛阳身经着人间的富贵繁荣,看到北邙山上冷清的累界坟茔,两相对比,心下慨然,写下了著名的《邙山》:“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繁华寂静,阴阳两隔,生死并不遥远,从城中到北邙,一生便尽,怎不令人唏嘘?即便是现在,在满城人车、烟火缭绕的洛阳城中,眺望北邙山上的基葬博物馆,心中也难免不起生死之叹。

    ⑩唐诗里有洛阳的才子佳人,有洛阳的四季美景,有洛阳的桃李牡丹,有洛阳的寻常巷陌,有洛阳的明堂高楼,有洛阳的依依惜别,有洛阳的欢然相聚,有洛阳的春风得意,有洛阳的路然神伤,有洛阳的人生体悟,有洛阳的淡然萧疏,有他乡游子在洛阳的思乡之情,亦有洛阳游子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唐诗里有完整立体的洛阳、生动形象的洛阳、美丽神奇的洛阳,在唐诗里我们可以构想一个梦中的洛阳。

    ⑪洛阳因其政治地位尊崇、地理位置居中、人文历史丰赡、风光景致美丽,吸引了天下文人墨客。整个唐朝多半诗人都曾游历洛阳,或者在洛阳为官。洛阳,曾经留下无数唐代诗人的音容笑貌,并承载着中国诗歌的半壁江山。站在现代文化气息浓郁的洛阳,寻找古典洛阳的光辉诗篇,仍有无穷的意蕴值得体味。生活在当今这个伟大的时代,回望当年那个大唐盛世,仍有无限荣光唤起民族的自豪。唐诗中的洛阳、历史中的唐朝,都值得我们一读再读,一品再品。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表明,“我”因以前不曾来过洛阳而生发陌生感,又因内心能够与先贤心交神游而感到熟悉。 B . 唐朝很多著名的诗人都曾到过洛阳,留下过诗篇,这是因为洛阳在唐代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基本上与长安相当。 C . 孟浩然到洛阳寻友,而友人已被流放异地,孟浩然惆怅地写下《访袁拾遗不遇》,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D . 第⑩段画横线句子用“完整立体”“生动形象”“美丽神奇”三个词语形容洛阳,肯定了唐诗对丰富洛阳形象的作用。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将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将历史人物、唐诗与洛阳相结合,有利于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B . 文章大量引用古诗文,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语言古朴典雅而富有韵味,人文气息浓厚。 C . 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内容显得丰富多样又生动。 D . 文章将北邙山王公贵族古墓与村头高洁人士古墓的历史境遇对比,寄予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3. (3) 唐诗中的“洛阳”这一意象极具表现力,具有丰富的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唐代洛阳城诗性研究》一文认为,唐代洛阳百姓的生活是充满“诗性”的,这种“诗性”主要体现为“自然性”和“开放性”,这种“诗性”也为古往今来的中华文化注人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