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7高一下·石家庄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苦难的民族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寒风在颓壁残垣间呼啸,夕照旷野溶成一气,让人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浓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提供庇护和濡养。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它,就是都江堰。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本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趁便看一眼吧。

        从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忽然,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馆前,急流浩荡。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众目睽睽。

        这一切,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中国官场的惯例,是把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濡养,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前不久我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上面的头衔只印了“土木工程师“,我立即想到了李冰。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他当然没有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八字箴言,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

        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都江堰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李冰在世时命令自己的儿子作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汉代水官重造 “三神石人”测量水位。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

        石像被岁月的淤泥掩埋,20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长城为参照物,突出都江堰修建时间早、社会功用绵长、对民族贡献大却低调不炫耀的特点,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其独特的感受。 B . “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这是作者站在历史角度进行的合理想象和艺术演绎,增加了文章的厚度,增强了感染力。 C .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如长城与都江堰对比,李冰与秦始皇、李冰与现代官场衮衮诸公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都江堰的修筑者李冰的赞美。 D . 本文主要描写都江堰壮美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景观,浏览前作者已被深深吸引,浏览中理旬深深陶醉,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喜爱之情。
    2. (2)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描写都江堰时多处运用拟人手法,如“像乡间母亲”“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使文章灵动有文采。 B . 文章结构流转自如,衔接自然,“这一切,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一句承上启下,巧妙完成了文章由“景”到“人”的转移。 C . 本文细致地刻画了一位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又大愚”“大巧又大拙”的郡守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 D . 作者由一位市长的名片想到李冰,由李冰想到现代官员,并提出“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的命题,表达了对现代官场的不满。 E . 散文往往“以小见大”,都江堰似乎只是一项水利工程,但在作者眼里,它包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引发了作者对社会的思考。
    3. (3) 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