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1956年夏,麦卡锡、明斯基等科学家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开会研讨“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首次提出“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简称Al)”这一概念,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研究目的是促使智能机器会听、会看、会说、会思考、会学习、会行动。
在2023年,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在生成式AI领域,引领了一场技术革命。据麦肯锡的年度调查显示,79%的受访者表示已接触过生成式AI, 其中22%确认已经开始常规使用。
选自中国科学院官网
【材料二】
据最新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葛健带领的国际团队,运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方法,对国际斯隆巡天三期释放的类星体光谱数据进行了微弱信号搜寻和数据分析,发现了稀少的107例宇宙早期星系内的冷气体云块成分的关键探针中性碳吸收体。该研究为探索星系如何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式,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天文海量数据中探寻微弱信号的应用前景。
选自上海天文台《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在天文大数据应用研究领域获进展》
【材料三】
人工智能不仅有着潜在的、不可忽视的技术伦理风险,伴随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对现有社会结构及价值观念的冲击亦愈发明显。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如尊严、公平、正义等,也正因此面临挑战。
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可能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由于年龄、所在地区、从事行业、教育水平等的差异,人们接触人工智能的机会并不均等,实际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并不相同,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影响了社会发展的公平性。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可能引发结构性失业大潮。由于智能机器相较于人类工人有着稳定、高效等优势,越来越多的人类工人正在被智能机器所取代。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研究数据显示,到2030年,全球将有8亿人因工作流程的智能化、自动化而失去工作。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反方:我方认为人工智能的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