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节选自《大学》)

    材料二:

    ①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 , 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②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己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④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节选自《中庸》)

    材料三:

    ①(阳明先生)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 ,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 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②……

    ③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则如何?”

    ④曰:“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作好作恶。”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安得非意?”

    ⑤曰:“却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憷、好乐,则不得其正;须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

    (节选自《传习录》)

    【注释】①谦:同“慊”,满足。②诚之者:追求真诚。③《孟子·尽心》篇云:“孟子曰:‘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④语出《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憷,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1. (1) 材料三画波浪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知是心之本A体B心自然会知C见D父自然知E孝F见G兄自然H知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人”“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之中,往往成对出现。“小人”一语,古今词义变化较大,“君子”一语,词义相对稳定,着重强调地位崇高或品德高尚之人。 B . “孝”指孝顺父母;“弟”同“悌”,指敬爱兄长。儒家认为“孝悌”为仁之根本。 C . “慎独”出自《礼记·中庸》,它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的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慎独”这种自律精神被后人广泛推崇。 D . 儒家最为经典的四部著作为《大学》《礼记》《论语》《孟子》,后人将之合称为“四书”。宋元以来,它们成为科举考试钦定之书。
    3. (3) 下列对原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认为,衡量一个人内心是否“诚”,关键在扪心自问是否有“自欺”之为之思。 B . 材料二提出“诚”是人本身具有的品质,正如“天之道”一样,只不过是“小人”将之丧失罢了,而君子时时处处保留之而已。 C . 材料三“致良知”是王阳明先生“心学”思想的哲学基础,这也让王阳明先生成为后世儒学思想的重要传承人。 D . 材料二强调“诚”是有阶层的,要做到“至诚”之境,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即可达到。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②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5. (5) 有关“诚”的论述,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