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救急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们还小,党军和联军在县境内开了仗,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们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节选自汪曾祺《故乡的食物》)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糒”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疫情终有尽时,挑战层出不穷,“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间需要不断作出解答。 B . 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C . 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米字旗。 D . 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2. (2) 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短句是如何增强表现力的。
    3. (3) 文中使用了“我们”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