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三上·金华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劳动者是指依赖数字技术知识、数字技能、数字素养或数字伦理等来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劳动者群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数字劳动者的日常任务正经历深刻的自动化变革。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可以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及时高效处理大量重复性、规则性和复杂性的数据分析和决策任务,当其应用于数字劳动场景时,诸如文档归类、基础数据分析等以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工作得以迅速自动化完成,可以显著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使其在基础操作上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获得更多可以自由调配的时间资源。其次,虚拟助手与远程协作效能提升。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在沟通交流中应用、自动回复邮件系统对信息处理效率提升,以及项目管理软件对跨地区团队协作的支撑等,可以大幅减少传统物理空间对劳动方式的束缚,延伸数字劳动的时空灵活性与机动性,增强远程办公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劳动者创造出更多时间窗口进行休闲活动和自我提升,推动劳动者工作与生活的和谐共融。

    人工智能可以凭借自动化与智能化优势,接手并辅助完成大量低效、重复、易引发疲劳的劳动任务,避免因人为失误造成的返工损失,大幅降低直接劳动成本,显著提升劳动效能。同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调整管理模式,实现工作负载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既能防止过量用工导致的成本浪费,又能避免人力资源闲置。在生理风险层面,人工智能通过在高危、高强度、高精度行业,如精密制造、矿山开采等领域取代人工操作,能够有效降低劳动者遭遇意外伤害的风险。同时,搭载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如智能办公设施和健康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劳动者身体状况,前瞻性地预防职业病发生,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在合规和道德风险防控方面,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工作流程,保障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防范潜在的法律风险。同时,通过算法公平性检测和偏见纠正能够有效减少工作中的歧视、差别对待现象,降低社会争议和品牌风险。

    (摘编自宁殿霞位涛涛:《数字劳动解放的现实可能性》)

    材料二:

    在制造业领域,要着力将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体系实现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验到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以智能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代替人工执行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精度要求严苛的工作,将一线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转而投身于技术研发、工艺改进和质量管理等工作中、推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力价值的升华。在服务业领域,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智能客服系统,具备实时交互响应、精确语义理解和高效客户服务等优势,要通过智能客服系统自动处理大量重复性、低效的服务环节,以大幅降低无效劳动与资源消耗,将人力资源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需要高度创新思维和复杂决策的工作中,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与智能化转型。

    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必须始终坚守和强化人的主体性地位,确保科技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防止技术对人的异化和控制。从智慧层面来看,人类智慧应被视为核心技术的组成部分,而非被技术所替代或边缘化。因此,必须强调人类智慧在决策制定、问题解决和价值判断中的核心作用,确保人类在与智能技术的交互过程中始终占据主动,让技术成为拓展人类智慧边界的有效工具,而非取代人类思考的无机载体。从创新视角来看,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内在驱动力源于人类特有的想象力、直觉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人工智能虽然能够以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精准的分析预测优势,为创新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和多元可能的解决方案,但它无法取代人类在创新过程中的灵感闪现和深度洞察。因此,在与人工智能共同参与的创新实践中,必须始终坚守人类的主体地位,既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智能化、自动化优势,又要激发人类自身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推进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趋向融合,共同驱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

    技术人文性强调在科技研发、应用和治理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尊严、情感、文化以及伦理道德等人文要素,实现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与融合。建立健全人工智能伦理框架势在必行,应在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结合国际通用准则,制定和完善涵盖新兴技术领域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明确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责任归属等问题的法律规定,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进行。同时,需要不断强化人工智能研发过程中的伦理审查与设计。企业和研发机构要系统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与潜在风险,尤其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职业形态、人际关系以及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影响,力求在设计阶段就将人文关怀融入技术产品与服务中。最后,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自我监管与伦理约束。通过研发内置伦理审查模块的人工智能系统,使其具备一定的自我判断和自我修正能力,确保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遵循事先设定的伦理规范。

    (摘编自宁殿霞位涛涛:《为数字劳动解放创造可能性路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凭借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处理繁复的工作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优势,人工智能的应用节省了数字劳动者大量时间和精力。 B . 虚拟助手与远程协作效能的提升大幅减少了传统物理空间对劳动方式的牵绊,也增强了远程办公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C . 在一些高危行业中,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操作可使劳动者免受意外伤害,同时也能够有效监测劳动者的身体状况。 D . 要实现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验到售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发挥重要作用。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深入,那些重复性、规则性和复杂性的数据分析和决策任务必将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B .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调整管理模式,实现工作负载与用工需求之间的有效平衡。 C . 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应该坚守人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实现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与融合。 D . 系统分析研发中的社会影响与潜在风险,将人文关怀融入技术产品与服务中是人工智能研发中的伦理审查和设计的重要内容。
    3. (3) 下列选项,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 黛博拉·G·约翰逊认为,计算机没有精神状态和行动意向,计算机系统不是道德主体。 B . 塞尔通过中文屋实验得出计算机不可能拥有心灵智慧,它不能思维,强人工智能不存在。 C . 萨卡尔指出,技术发展具有“心智”,具有自我意识,这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结果。 D . 孙伟平、戴益斌团队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产品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不具备主体性地位。
    4. (4) 人工智能给数字劳动者带来了哪些利好?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5) 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与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人文性的关系?请根据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