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网络微短剧作为新兴的网络视听形态之一,在多元媒介竞合背景下正迈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促使微短剧的类型题材日趋丰富多元,贴近大众日常生活、聚焦社会议题的内容成为时下平台和受众的热门选择。创作者通过对叙事逻辑和文本的主观调适,建构出一个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美好幻境,让大众在云端的仪式互动中释放内心欲望并审视自身。
微短剧在保证叙事脉络完整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压缩叙事时空,并提高人物行动密度来厘清叙事逻辑,力求让观众迅速捕捉故事的创作动机、戏剧冲突并获得情感共鸣。微短剧将“倒叙”或“预叙”作为悬念设置、吸引观众的有力手段。悬疑短剧和轻喜短剧也常利用观众和角色之间的信息不对等,预叙出与结果相同或相悖的画面旁白以营造奇观效果。这种逆时序的叙述方式能够使故事结构富于变化,以时间留白吸引观众注意并进行深度思考。
由于叙事篇幅的限制和用户的广泛性,微短剧通常以微小叙事映射深刻主题,以此抵抗资本给人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异化危机。网络微短剧在叙事主题上呈现浓厚的生活质感,且侧面映射出校园暴力、职场歧视、女性互助、情感婚变、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热点议题。主创团队在日常生活中取材,经过艺术加工,剧情多建立在主观审美意象中的生活幻境,既有将美的事物崇高化,也有直接或间接地揭露和讽刺丑恶实质,在真善美中探寻文化认同并稳固社会秩序。
受众在网络微短剧中享受着爽感。伴随着弹幕评论、点赞互动等意义再生产活动,人们可以寻求社交支持,能够缓解生活倦息,进行精神抚慰,但是,身体感官却在长期的快感刺激下日趋钝化,从而让异化的审美范式走向失控状态,致使受众在资本市场逻辑的支配下沦为盲目、短视的个体。
网络微短剧作为数字技术催生的网络视听文艺形态,具有极强的“网感”特质。“网感”是对网生代思维和观剧习惯的敏锐追踪和适应。人们在超负荷的视听接受行为中出现了注意力涣散等问题,身体解放、外部信息干扰和影像的可操控性逐渐使“散视”成为一种惯常现象。部分微短剧以高度凝练的情节脉络、浮夸外显的视听符号、偏激失衡的情感宣泄等“刺点”逻辑来吸引受众注意。创作者往往采用高潮前置的剪辑逻辑,在剧集开端便以强冲突、高反差的人物和画面夺得观众注意,并在剧情铺陈中多次设置反转叙事,但也会因叙事逻辑链条的破坏造成文本“意图性”的削弱。网感是方法而非意图,我们不能长期以低级媚俗和哗众取宠来曲解其内涵,微短剧既应葆有个性,以风格化的元素来贴合网感叙事,也应提高作品的制作水准来维护内容质感。
(摘编自张智华、吴云涛《网络微短剧中的日常理性与生活幻境》)
材料二:
2023年8月30日,由抖音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联合打造的《逃出大英博物馆》为网络微短剧注入了一股清流,打破了头部剧目的题材单一现象。《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文物为主题,赋予文物生命,通过拟人化的方式讲述它们的故事,这种创意手法既吸引观众的眼球,也能更好地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该剧简洁动人,情节紧凑,符合移动时代用户碎片化、快捷性的信息消费习惯,也为网络微短剧的创新化创作展示了强劲的上升势头和可观的盈利空间。
《逃出大英博物馆》创作的起因是,一位网友评论“想看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拟人化出逃回国”,博主“煎饼果仔”只留下两个字“等我”,而后停更3月,与博主“夏天妹妹”准备微短剧的制作。可见,这种个体化的制作方式在降低制作门槛的同时,还释放了大众影像的创作活力。
这部由两位自媒体博主自编、自导、自演的网络微短剧共有3集,总片长仅17分钟。在抖音上线5天后,播放量突破2.5亿次,并且收获近2000万次赞,正片上线仅一周,抖音的相关话题播放量已经超过13亿次,甚至连央视网、新华日报等官方媒体也纷纷对其进行点评和表扬。
在叙事层面,网络微短剧的感官化和娱乐性为《逃出大英博物馆》注入了新的活力。作品在短短几集之内,便通过紧张而富有张力的情节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前两集中,化作人形的小玉壶与中国记者张永安的相遇,不仅为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更在融合古风、甜宠等流行元素的基础上,使作品具有了极高的观赏性和吸引力。第三集由表及里,通过一封封“家书”所展开的海外文物与中国文物的跨时空对话,将作品的主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让观众在娱乐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在无形中深化了他们对文物归还、文化传承等议题的思考。在角色塑造上,该剧运用萌式台词和肢体语言,以可爱、亲切的形象吸引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通过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强化视觉冲击力,使观众更加沉浸于剧情之中。
可见,作品以文物拟人化为创作手法,将原本冰冷、静止的文物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得它们能够以更加亲切可感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极具“网感”的制作方式,不仅成功地拉近了严肃的历史文物与年轻观众之间的距离,更在年轻一代中掀起了一股“国宝热”,而这种热潮的兴起,与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同时,作品在传播方面依托于数智化平台,将影视的观看、评论、分享等交互功能集成于同一界面,通过算法推荐和社交分享,实现了精准传播和互动,获得了更大的传播效能。该剧也引发了全民参与的公共文化记忆唤起与再塑,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级的传播案例,带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媒介叙事与传播。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该剧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数字时代新兴影视形态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张子竞《网络微短剧的情感认同与审美转变——从《逃出大英博物馆》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