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上·金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玛雅人面具

    徐则臣

    那段录像很多朋友都看过,我没有瞎说。录像中,那座倾圮的金字塔废墟一样瘫在奇琴伊察。千真万确。现在只有画外音般植入的解说,金字塔和人声、风声、鸟叫声都在,人不见了。

    人叫胡安。他是个做面具的,纯手工。那天,出版商朋友陪我从高大丰肥的热带树木的阴凉里走出来,一群叫卖声热浪一般扑面而来。朋友说,墨西哥的面具一定要带一个回去。我是木匠的儿子,见到好木工就起贪心是遗传。我爸是全镇最好的木匠,我爷爷也是,据说我爷爷他爸也是。总之,我出身木匠世家。我爷爷,家具之外最拿手的就是脸谱面具。那时戏班子化妆买不起油彩,就让我爷爷把张飞、关羽、包公的脸谱做成面具,往脸上一扣,可以反复用,又不伤皮肤。到我爸,不做面具,艺术抱负放在了木雕上,但我家里堂屋东山墙上挂着大几十个面具,有我爷爷的手艺,更多的是五湖四海搜罗来的。 

    景区外卖面具的摊子一个挨一个,大同小异。看见胡安手工制作的面具,我两眼为之一亮。除了太阳神、蛇神等常见的玛雅人图腾,他把日常生活雕到了面具上:有人在渔猎,有人在吃穿。

    他穿着玛雅人的民族服装,留长发,下巴垂下一绺小胡子,盘腿坐在一堆面具后面的地垫上。刻刀平稳地在木头表面前进,一条条木头片轻微卷起。刀起木落。几个动作过后,开始给面具开眼。如果把之前的走刀比作大写意,那现在就是工笔。他刀下的眼睛也是挖出两个框框,但你就觉得那眼睛是有神的,好像框框里面真有两只会转动和聚焦的眼睛。面具在他手中变换位置,我分明觉得一双眼睛从不同角度盯着我看。

    我用磕磕巴巴的西班牙语问:“多少钱?”

    胡安头都没抬,刀搭在膝头正做的面具上,右手五指张开。

    我回他:“不贵,值。”

    胡安抬起了头,真正让我震惊的事来了。如果不是在墨西哥,如果这不是一个做面具的玛雅手艺人,我就要用汉语问他老家哪里了。天地良心,他比很多中国人长得更像中国人。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脖子比别的玛雅人都长,身体也比其他玛雅人瘦高。

    关于玛雅人是中国人的后裔之说,略有耳闻,零零散散也看过一点资料。中国人和玛雅人的确外貌相似,文化也十分接近。当然,也似乎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玛雅人跟中国人没任何关系。这事儿不归我管,咱们说的是胡安。

    “这个雕有金字塔,跟他们的都不一样,”胡安说,“先生喜欢我们的金字塔!” “何以见得?”

    “直觉。”胡安一笑。真是太中国了。“有一处金字塔您肯定没见过。”

    “哪儿?”

    胡安比画了一个位置。那地方我朋友显然也蒙了。胡安用西班牙语跟他解释。我朋友对我说:“值得去。”

    他们俩用西班牙语已经顺便谈好了行程和价钱,由胡安开车带我去。走前他向我伸出手说:“我叫胡安。幸会。”

    奇琴伊察不大,出了城二十分钟不到,驶过一条两边灌木和树林如屏障的沙石路,路越走越细瘦,在一块覆满青苔的方形巨石前,胡安停车熄火。我跟着他穿过一片热带雨林……一座荒芜散乱的高台矗立在一片开阔的林中空地上。毫无疑问,这个倾圮的高台曾是古代祭祀用的金字塔,灌木、荒草、苔藓和碎石遮蔽不了它内在的秩序。我突然生出一个强烈的感觉:它静静地伫立在这块平地上,已经等了我很多年。我决定把它拍下来。

    路上我问胡安,为什么这座金字塔在奇琴伊察也鲜有人知?

    “是人就有盲点。”胡安说,“眼睛并非任何时候都看得见。”

    回国的日期到了。回到家,收拾停当,我把面具拍照,跟胡安带领我的金字塔遗址之行的录像一起发给了我爸。

    先反馈回来的是对面具的意见:“做得真是好。高人。”

    十分钟后又来一条微信:“录像里谁在说话?”

    我回:“胡安啊。镜头里的那个玛雅人,面具就是他做的。”

    “哪有什么玛雅人?”

    我刚要回,微信语音电话打过来了。

    “连个人影都没见着,”我爸说,“你确定他是什么玛雅人?”

    “当然是玛雅人!”

    “就是没人。”

    我把语音电话挂着,查看发给我爸的视频。前前后后又拖着看了三遍,他的声音在,该有他身影的地方,现在像空气一样透明。我爸在电话里问:

    “他说的啥?”

    “我哪知道。听不懂。”

    “听着,有点,耳、耳熟。”我爸结巴了。

    “有时间你回来一趟,面具带着。”然后没打招呼就断了语音通话。

    如果不是我妈电话,我会推迟几天回。我妈说:“你爸脸色不大对。”当晚我就买了机票回老家。我爸一向不苟言笑,脸板得更硬了,经年的土地板结了一样。他把面具翻过来掉过去地看,最后目光都落在空眼眶上。

    “手法像。”我爸说。

    “什么手法像?”

    “老二。”

    我看看我妈。我妈小声说:“你二叔。”

    “他不是早死了吗?”

    “是失踪。”我爸纠正,“再没回来,就当死在外头了。”

    有点蒙。我竟然听了四十年的假消息。

    我爸一屁股坐到老式藤椅上。“老二发火时,嘴里吼的跟录像里那声音一模一样。”

    二叔是我二爷爷的儿子,从小和我爸一起跟我爷爷学木工,天赋极高。我爸说:“他最拿手的是面具,得你爷爷真传。”十八岁,我二叔就跟胡安一样,能把空眼眶挖出眼神来。

    我爸也是个木工好手,其他的活儿都不比二叔差,但面具之眼不及。那时二叔代我爷爷给县剧团做面具。某天早上,我爸先到工房,看见我二叔头天做的面具放在案子上,虽然尚未彻底完工,但那空眼眶里流转出的眼神依然诱人。我爸说,他的嫉愤之火瞬间拔地而起,关上板门,拿起刻刀。刀刃刚切进木头,二叔推门进来,大吼一声,把我爸揪翻在一堆木屑刨花上。二叔拿起面具,对着右膝盖猛地一磕,薄薄的面具裂成五瓣。

    “爸,您确定二叔吼的跟胡安说的一样?”

    “年头太久,”我爸的声音衰弱下去,“听到你那个什么玛雅人胡安的声音,我好像又想起来了。”

    “然后呢?”

    “你二叔第二天没来干活。第三天也没有。从此就消失了。”

    消失既久,形同消亡。

    二叔唯一的遗迹,是挂在山墙最高处的面具——碎成五瓣又拼接到一起的颜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颜回的这出“侍读”孔子的地方戏,主要是演来供批判之用。颜回的右眼五十年前被我爸挖了一刀,眼神只能斜视了。我爸让我把玛雅人面具也挂上墙,跻身于众多面具中间。我爸盯着挂好的面具,背着身问我:

    “你说,那个胡安是什么人?”

    “墨西哥玛雅人啊。”

    半个月后,墨西哥的出版商给我邮件,他去了奇琴伊察。很遗憾,掘地三尺也没能找到胡安。他雇了一名当地的向导,驱车到了那条砂石路的尽头。他看到了那块大石头,但转进热带雨林后,披荆斩棘走了两个半小时,也没发现哪儿有林中空地,更没见着视频里的那座金字塔。

    “全是树,一棵接一棵的树。”他用诚挚的文字跟我说,“兄弟,我尽力了。”

    鉴于我们长期愉快的合作,我想我不应该对他有所怀疑。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录像设置了悬念,引出了下文对胡安和金字塔的叙写。 B . 正是感觉“我”对雕刻金字塔面具有所青睐,胡安热情推荐并带“我”去探寻不为人知的金字塔遗迹。 C . 父亲看着“我”带回来的玛雅人面具那空眼眶流露出来的眼神,便开始产生了异样的猜想。 D . 二叔的“消失”成为家人的死结,更是父亲解不开的心结,这件事也随寻胡安未果而不了了之。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对胡安雕刻面具时的精妙描写,既是对他技艺的赞许,同时又对后文二叔的形象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 B . 文中描绘热带雨林深处金字塔的场景,不仅增加了神秘色彩,也让“我”认为自己与金字塔具有某种机缘。 C . 从“我爸”土地板结一样的脸、结巴的言语和衰弱的声音里,读者看到了一个内心沉重、情感复杂的父亲形象。 D . “面具”是文中的一个重要物象,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在文中多次出现,串联起相关情节,使结构更加严谨。
    3. (3)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文学短评。经讨论,同学们提出一个共同的话题:文化的传承与相通。请围绕这个话题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学短评。
    4. (4) 本文叙事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