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上·越秀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兵之“此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日)

    材料二: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之先。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下》)

    材料三: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进不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先知A觉B后知 C使先觉D觉后觉E予F天民之先G觉者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与《六国论》“义不赂秦”意思和用法相同。 B . 且,将要,将近,与《愚公移山》“年且九十”的“且”意思相同。 C . 治,治理得好,太平,与《大学之道》“家齐而后国治”的“治”意思相同。 D . 失,失去,与《报任安书》“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的“失”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武王本想给自己立号为文王,准备东征纣王,但是伯夷叔齐认为他不仁不孝,不能号为文王。 B . 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认为武王也是暴君,太平盛世不存在了,自己没有立足之地,饥饿而亡。 C . 伊尹认为,不管什么世道都应该出来做官,让天下百姓受到圣人的恩泽,是为政者应该做的事。 D . 柳下惠认为别人的言行无法影响自己,所以他能够和任何人和谐相处且能保持自我,来去自由。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②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

    5. (5) 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孟子对伯夷的评价各是什么?孟子又是如何论证自己对伯夷的评价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