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晨红霞满天,旭日冉冉升起的时候,或者在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的时候,你要是注意观察一下生长在比较潮湿地方的植物,就会发现在叶子的尖端或边缘,有一滴一滴的水珠淌下来,好像人出汗一样。这可不是露水,露水是布满整片绿叶的,挂在叶尖和边缘的水滴,是绿叶在吐水,是从植物体内跑出来的水。
植物为什么要吐水?怎样吐水?我们就来看看这里面的奥妙吧!原来,叶片的尖端和边缘长有许多小孔,这些小孔叫作水孔,水孔同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养分的线路相通。植物体内的水分,可以不间断地从水孔中排出体外。为什么有时叶片上有水珠,有时又见不到呢?这是因为当外界温度比较高,气候比较干燥的时候,从水孔中排出的水分很快就蒸发散失了,所以看不见叶尖上有水珠聚积起来。在外界温度很高,湿度又很大的情况下,高温使根吸收水分的作用旺盛起来,而湿度过大又抑制了水分从气孔中蒸散出去,结果造成水分进得多出得少,植物体内过多的水分就直接从水孔中一滴一滴地流了出来。这就是植物的“出汗”现象。
植物的吸水量和吐水量是很大的。一株玉米或向日葵从出苗到结实,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分;小麦要消耗250千克以上的水分;棉花要消耗300千克以上的水分;南瓜要消耗 400千克以上的水分;水稻需水量最大,每生产0.5千克干物质,要消耗200~350千克水。
植物吸入体内的水分,只有1%真正用于各种生理过程留在体内,而99%的水分都被蒸散掉。一株树木,在夏天一天中,散失的水分约是本身植株鲜重的5倍。田间作物一个生长季节蒸散的水分,在田间地面蓄积起来,足足有30厘米深。
吐水现象最常见于小麦、水稻、玉米等禾谷类植物,芋头、马铃薯、甘蓝、番茄、金莲花等植物的吐水现象也很明显,木本植物如柳树、榆树也有吐水现象。
在热带森林中,有一种奇怪的树,它在吐水时,滴滴答答,仿佛在哭泣似的,当地居民叫它“哭泣树”。美洲多米尼加的雨蕉也是会“哭泣”的植物。雨蕉的样子很像香蕉,比香蕉树大1~2倍,它的叶片肥大而光滑,浑身葱绿。在温度高、湿度大、水蒸气接近饱和及无风的条件下,体内的水分就从水孔溢泌出来,一滴滴地从叶片上降落,当地人把雨蕉的这种吐水现象当作下雨的预兆。因此,他们习惯把雨蕉称为“晴雨树”。
吐水现象在盛夏的清晨最容易看到,因为白天的高温使根部的吸水作用异常旺盛,夜间蒸腾作用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