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的春
俞宸亭
①一直说要给自己的散文集拍张西溪春色的封面照,直到四月末,才得以西溪赏春。
②到了才知,春,早已在西溪撒欢儿了。
③舟楫的妙处就在于让我们能够领略“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从容,船在水里行进,船头激起的浪花飞溅,而船尾那长长的白练翻滚着,散开去,平静的水面荡起了一片片涟漪。水不是很清澈,但却很有生气,可以看见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煞是悠闲。两船交会之时,激荡的水流和着春风,柳絮轻飘着,飘飘洒洒,不自主地吹一口气,眼光追随着,直到,再也看不见。岸上的建筑隐在树木、竹林里,忽而近了,又远去。偶尔,还听得见游人并不急促的脚步声和断断续续的说话声。
④船行到桥下时,我总是忍不住要将头低下去,仿佛桥身会碰到似的,引来了船家的暗笑。水里那些小鸭子,长着扁扁的黄嘴巴,羽毛也未长齐,整齐地排成一列纵队,昂着骄傲的小脑袋,可爱极了。白鹭远远地停在岸边,船一接近,它们也不惊恐,亭亭地掠起翅膀低飞着,全然不顾人们一惊一乍地叫:“快看,白鹭,白鹭!”算是“你去我也走”的真实写照。船慢慢地行进着,还不时能看见一些渔网支在水面上,网张得似乎有些张牙舞爪,却从没有看见过一个渔夫,这大概算是西溪版的“姜太公钓鱼”吧!
⑤春风拂在脸上,空气中带着些花草香,也飘过来湿地的氤氲水汽。正在沉醉的时候,手机不合时宜地响起来,我皱了下眉,很不情愿地接了。尘世的纷纷扰扰如果能随风而逝,真要乐得笑出声。
⑥春天像孩子的脸,时而晴和,时而春雨淅沥,在你不经意间,柔柔的雨已润湿了脸庞。蒙蒙细雨中,摇橹船和西溪船娘在水中显出了一个完美的剪影,难怪郁达夫在《西溪的晴雨》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
⑦最诱人的是西溪的笋。错落的水塘边随意地生长着一些竹子,这几天正是竹笋冒出来的时候。竹不是大竹,也不是丛生的小竹,而是竿子细细纤纤的那种,一支一支清爽地生长着。那笋壳半脱开来,露出那一节节的碧绿,可与那翡翠媲美。新翻的土里,有着黄褐花纹笋壳的小笋,顶起那厚厚的土,吱溜溜直往外钻,像要急着争享阳光和春风。野笋春季出土,正是肥壮,煮熟后用刀切剥来吃,竹笋清味,鲜美无比。难道你不想尝尝?!
⑧西溪的脉搏,并不完全是用春天的绿色来表示的。农舍边,用来做篱笆的并不是发着新芽的绿枝,而是如云一样成片的枯竹,展示着从去年秋天一直留到现在的那种苍茫。风吹过来,灰黄的叶片儿簌簌响着,如一曲原野牧歌。那一堵堵半人高的土墙,披挂着蓑衣般的麻袋片,用手触摸一下,硬硬的有些扎手,突然回想起童年时,下班回来的爸爸故意将硬硬的胡须扎在我细嫩的脸上,父女两个笑成一团的情景。笑意悄然写在了我的脸上,眼里又流泻着感念亲恩的暖暖柔柔。
⑨下了船后,木结构、茅草顶、小盖瓦装点而成的西溪农家让我们兴奋得几乎尖叫起来。不知,你可愿意,与你日渐年迈的双亲,相跟着,最好,紧紧地,一手牵着你老父亲的手,一手拽着你老母亲的手腕子;也不知,你可愿意与你的小孩蹲下来,听听蛙鸣,听听鸟叫,看看蚂蚁是怎样运食的,讲给他(她)听。
⑩西溪赏春,是需要用心的,用心去捕捉属于西溪的细节,用心去体悟你心里的春天。
⑪古人说了:“西溪缘何也姓西,淡妆浓抹更相宜。”春日,做一回西溪的行者,好吗?
(选自《浙江作家网文学论坛作品选》,有改动)
【梳理笔记】
情节 | 景物 | 摘抄关键词 |
乘船逛西溪 | 河水 | 富有生气 |
柳絮 | 飘飘洒洒 | |
远处建筑、行人 | ____ | |
鸭子 | 可爱极了 | |
白鹭 | ____ | |
摇橹船和西溪船娘 | 完美的剪影 | |
笋 | 清爽、碧绿,可以食用 | |
枯竹 | ____ | |
挂着麻袋片的土墙 | 硬硬的有些扎手 | |
下船逛农家 | 西溪农家 | ____ |
同学们的困惑:文章写的是《西溪的春天》,为什么还要写吃笋、枯竹、西溪农家等不专属春天的事情和景物? |
【细读文章】
①野笋春季出土,正是肥壮,煮熟后用刀切剥来吃,竹笋清味,鲜美无比。难道你不想尝尝?!
(可以从标点或句式的角度分析)
②风吹过来,灰黄的叶片儿簌簌响着,如一曲原野牧歌。(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
根据以上学习步骤,请你提炼出阅读“借景抒情类”散文的三条阅读策略,为以后制作散文阅读手册奠定基础。
策略一: 策略二: 策略三: |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
登录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