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4八上·婺城期末) 整合资料,探究《长安三万里》。

    【材料一】

    长安何止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的片名取自明代诗人陈子龙《从军行》中的诗句——“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然而长安,何止三万里。长安城,是诸多人的梦寐以求,三万里是诗人们自身与理想所面对的距离。

    李白的三万里,是入城求仕。然而不过是御用文人。后来被赐金放还。最终纵情山野……他的三万里是失败的,他的理想是身入官场,造福万民,然而长安似乎和他开了个玩笑,三万里披星戴月的追赶无疑是失败的。然而诗与酒。却为他而生。盛唐的诗坛上永远留有他的名。他一生政事不成,诗名却漫了整个长安,也是一种幸福。

    三万里的故事,记述杜甫只是只言片语,不过是小时候在岐王府见了高适,二十多岁又同高适在李白门口见面,此后并无记述。然而我们查阅资料,知道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有过短暂的辉煌,那是他一生最为耀眼的时刻,晚年病死舟中,又是何等的可悲可叹。他曾经写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证明杜甫亦有报国志,苦于报国无门,他似乎是比李白好得多,然而,杜甫如果想起前事,也一定会长叹一声:长安,何止三万里。

    影片里还虚构了裴十二这个武艺高强的女性诗人形象,更加突出了李白等人报国无门的惆怅,用以证明,长安与“三万里”的距离到底是何其远。

    李白的狂,李白的悲,是因为他梦中的长安,远远不止三万里,有的人一直在追求三万里,然而长安,何止三万里。                                          

              (根据相关材料改编)

    【材料二】

    很多人看完《长安三万里》就会明白,片名为什么是“长安三万里”,而不是“长安”。后者是一座梦想之城,而前者是以长安为圆心,无数人围绕它画出的人生轨迹,是向四面八方无限延伸的文化版图。

    长安是由什么构成的?只是城里的宫阙楼宇、车马歌舞吗?不。长安的繁华,也是由远在数千里外边关将士的青春乃至白骨换来的,是一辈子也没进过长安城、不息耕作的平民百姓换来的。

    《长安三万里》更想拍的是,是谁在维系这份浪漫。高适,不就是这样的人。他以边塞诗闻名,不写温柔乡,多写雄健、艰苦的从军生活。他和李白是两种性格的人,李白可以上天入地、寻仙问道,他却不可能将实务那么轻松抛下,只愿意低调地建立起自己的功名。

    李白是大唐的锦绣,高适这样的人就是大唐的基石。

    所以说,《长安三万里》不应该只展现给我们一个不切实际的梦幻。从高适的视角去看长安,有对浪漫的向往,有报国无门的愤懑,也有经历了世事枯荣后的沧桑。这不也是我们今天在长安的繁华之外更该看到的——你要如何面对苦难?你要如何在平凡中坚守?

    (选自“澎湃新闻”,有改动)

    【材料三】

    政治理想是李白文化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非常向往儒家的社会理想,也常以法家人物自况,道家与纵横家的思想也时时占据他的心灵。这些理想表现出他意欲大显身手的心境,同时也是特定时代个体积极性被普遍唤醒的结果。

    李白政治理想的第二个特点是扬厉有余而合理性不足。如在《明堂赋》中他描绘了一幅弃末返本的理想政治图景:“下明诏,班旧章。振穷乏,散敖仓。毁玉沉珠,卑宫颓墙……帝躬乎天田,后亲于郊桑。”对一个秩序化国家的建设而言,李白的这种主张,不仅不是什么高明方略,反而表现出倒退的历史观、政治观。可见,李白是用个人思想来假定现实政治。

    然而这种政治空想,一旦作为美学对象进入诗境,便会生成全新的意义世界。事实上,空想也是一种理想。所以,与其说李白是在陈述理想,不如说他在不自觉地展示着一个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精神世界:与其说李白充满空想,不如说他在急切诉说超越现实的心情。

    (根据相关材料改编)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长安城,是所有人的梦寐以求,三万里是诗人们自身与理想所面对的距离。 B . 历史中的裴十二,这个武艺高强的女性,更加突出了李白等人报国无门的惆怅。 C . 《长安三万里》不仅想拍唐朝的浪漫,更想拍的是维系这份浪漫的人。 D . 李白政治理想的首要特点是扬厉有余而合理性不足。
    2. (2) 比较《长安何止三万里》与《李白自身与理想的距离》这两个题目,体会材料一以《长安何止三万里》为题的妙处。
    3. (3) 材料二说,“李白是大唐的锦绣,高适这样的人就是大唐的基石”。请结合材料二或材料三,谈谈你更欣赏谁。
    【知识点】
    考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备课组卷

备课组卷助手小程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