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成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1944年春末,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他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上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几乎是被她的舅妈拎着放到我们面前,中年妇女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希望了,就当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

    师傅说:“我要她的照片。”

    舅妈只找到一本相册,照片却一张不见。舅妈问女孩:“小卿,照片呢?”小卿指了指在墙角处放着的脸盆,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怪不得我刚才一直能闻到一股淡淡的烧焦味。

    小卿说:“我娘没死。”

    舅妈最终还是找到了一张被小卿藏起来的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我开始做准备。师傅坐在那里,闭目养神。我在素描纸上打着方格,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枪炮声。

    舅妈坐在一边数落:“兵荒马乱,一个女子,不找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守着自己的小家,天天在外面疯跑。”

    师傅紧皱眉头。

    她喋喋不休。

    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面对草稿,他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

    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舅妈把小卿喊进来,吼道:“前两天你把你娘的照片烧了,这次你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

    小卿憋着眼泪,不答话。

    师傅安抚她:“不关你的事。别怕。”

    接着,师傅淡定地说:“我重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每一天下来,他都疲态尽显。

    返回的路上,听着他软弱无力的脚步声,我不忍心地说:“师傅,要不我们放弃吧。”

    师傅说:“不能。”

    师傅回答得那么坚决。肩上画夹中那张薄薄的素描纸,仿佛有雕塑般的形态,厚重了许多。

    又过了五天。画像告成的那一刻,师傅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闭上眼,没说一句话。爱说的舅妈,也变得沉默了。小卿看了一会儿,突然放声痛哭。她一直相信,母亲一定会在某个黎明时刻,回到她的身边。现在,当她看到母亲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她面前时,也许她意识到了那个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我背着画夹和师傅一起回到店里。

    不知睡了多久,暗夜中传来细碎的声音伴随着一股烧焦的味道。我爬起来,摸向柜台——画夹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只见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

    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我盘下了那个小店。一边画像,一边等师傅,就像小卿等她的母亲一样。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

    1951年的一天,画店里进来一个姑娘,说想请我给她娘画张像。

    我觉得眼熟:“好的,把照片给我。”

    “有照片,但不在我手里。”

    “没有照片我画不了。”

    “我是小卿。”她说。

    我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不知是因为见到小卿,还是想到了当年画像时的师傅。我小心地问:“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说:“一直在寻找。有一天,舅舅突然来到学校,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我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对我说,那是你爹。”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

    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但他们四人快乐的笑容溢出了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我这才知道,我师傅叫宋成德。

    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了一位炭精画画师应邀为女孩小卿失踪的母亲画像的故事。 B . 从小卿最初的言行可以看出,她是抗拒师傅为其母亲画像的,因为她相信母亲还活着。 C . 重画的过程极其艰难,并非因为师傅画技生疏,而是因为仅有一张泛黄难以辨认的照片。 D . “我”潸然泪下,不仅因为“我”知道了师傅的真名,还因为“我”了解了背后的真相。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文中,“烧焦的味道”这一细节多次出现,它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一部分,还强化了悲痛、压抑、神秘的气氛。 B . 文章一波三折,以照片作为线索展开叙述,通过画家杨宝丰一次次画像时的复杂心情,设置悬念、铺垫结果。 C . “枪炮声”是文中战争的代表意象,枪炮声的持续推进,暗示了抗日战争逐步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趋势。 D . 小卿在烈士纪念堂找到母亲照片这一情节将作品推向高潮,使读者恍然大悟,体会到作者的用意和高妙之处。
    3. (3) “师傅”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有评论家评论本文“体现了艺术创作显与隐的统一”,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