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5高三下·康县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承志

    多年后,他带着女儿回到故乡,指着雪山说:“你看,山那边有整个世界。” 女儿眨着灵动的大眼睛,好奇地追问:“爸爸,那山那边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呀?” 阿云望着远处依旧连绵的祁连雪山,思绪飘远,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恰在这时,村里的老支书路过,看到阿云,脸上立刻绽放出惊喜的笑容:“阿云啊,可算把你盼回来了!听说你在城里混得风生水起,快跟叔讲讲,外面的世界到底啥样。” 老支书的热情一下子打破了阿云的沉思,他笑着和老支书寒暄了几句,然后对女儿说:“走,爸爸先带你去村里转转,顺便给你讲讲爸爸小时候的故事。”

    阿云牵着女儿的手,和老支书一同漫步在村里的小道上。村里的变化不大,依旧是那些熟悉的土坯房,只是有些房屋显得更加破旧了。老支书感慨地说:“这些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像你一样,出去闯荡了,留下我们这些老家伙守着这老村子。” 阿云听了,心中涌起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想起了自己离开村庄时的那份决绝,以及在城市里拼搏的无数个日夜。

    他们走到了村头的那口老井边,阿云记得小时候,每天清晨,村里的人都会来这里打水,井边总是热闹非凡。如今,老井已经干涸,周围长满了荒草。阿云蹲下身子,对女儿说:“宝贝,爸爸小时候,这口井可重要了,全村人的生活用水都靠它呢。” 女儿看着那口破旧的老井,眼中满是好奇和疑惑。

    老支书在一旁说:“阿云啊,你回来得正好。咱村现在遇到了大难题,村里的土地因为缺水,庄稼收成一年比一年差,好多地都撂荒了。大家都在发愁,不知道该咋办。” 阿云听了,心中一紧,他想起了自己在城市里学到的一些农业知识和技术,或许可以尝试着应用到村里来。

    阿云没有立刻回答老支书,而是对女儿说:“宝贝,你先自己在这附近玩一会儿,爸爸和爷爷商量点事情。” 女儿乖巧地点点头,便跑去一旁逗弄草丛里的小虫子了。阿云站起身来,和老支书走到一旁,认真地说:“支书,我在外面也了解了一些情况。现在有一些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耐旱的农作物品种,或许可以试试改善村里的情况。” 老支书听了,眼睛一亮:“真的吗?阿云,你可一定要帮帮咱村啊。”

    阿云回到家后,便开始忙碌起来。他四处联系自己在城里的朋友和同学,咨询关于节水灌溉技术和耐旱农作物的信息。同时,他还亲自跑到县城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向专业人员请教。经过一番努力,阿云终于收集到了足够的资料,并制定了一个初步的方案。

    他把村里的乡亲们召集到一起,详细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方案。一开始,乡亲们对这个陌生的方案充满了疑虑,有人担心成本太高,有人担心效果不好。阿云耐心地一一解答大家的问题,他说:“乡亲们,我知道大家担心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不尝试,村子只会越来越穷。我愿意先拿出一部分钱来做试点,如果成功了,大家再跟着做。” 在阿云的坚持和劝说下,乡亲们终于同意先试试看。

    阿云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开始在村里的一块荒地上进行节水灌溉设施的安装。在安装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技术难题、材料短缺等。但阿云没有放弃,他不断地查阅资料,向专业人士请教,最终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同时,他还亲自去外地购买了耐旱的农作物种子。

    在阿云的努力下,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料,农作物渐渐长出了嫩绿的幼苗,看着这些充满生机的幼苗,乡亲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阿云的女儿也时常跟着阿云来到田地里,她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眼中充满了敬佩。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农作物即将丰收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袭击了村庄。狂风暴雨肆虐着大地,刚刚建好的节水灌溉设施有一部分被损坏,农作物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乡亲们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了绝望,有人甚至开始抱怨阿云的方案不靠谱。

    阿云看着受损的田地和设施,心中也十分难过,但他没有被困难打倒。他安慰乡亲们说:“大家别灰心,我们一起想办法。这次的损失我来承担,我们重新修复设施,补种农作物。” 在阿云的鼓励下,乡亲们重新振作起来,大家齐心协力,开始了修复工作。

    阿云再次联系了城里的朋友,寻求帮助。朋友们被阿云的坚持和对家乡的热爱所感动,纷纷伸出援手,为他提供了物资和技术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受损的设施很快得到了修复,农作物也重新补种上了。

    经过这次挫折,阿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当年所说的话的含义。山那边的世界虽然广阔,但要想在那里闯出一片天地,需要付出无数的努力和汗水。而回到故乡,想要改变家乡的面貌,同样需要面对重重困难。但正是这些困难,让他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在阿云的带领下,村里的农业生产逐渐走上了正轨。经过几年的发展,村里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还开始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远销到了城市里。村里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好,年轻人也陆续回到了家乡,加入到建设家乡的队伍中来。

    多年后,阿云已经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站在曾经和父亲一起站过的黄土坡上,望着远处的祁连雪山,心中感慨万千。此时,他的女儿已经长大成人,也回到了家乡,准备和阿云一起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阿云对女儿说:“孩子,你看这山,它不仅是我们家乡的屏障,更是我们人生的见证。山那边的世界虽然精彩,但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只有坚守家乡,努力奋斗,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女儿重重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在夕阳的余晖下,阿云和女儿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远处的祁连雪山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壮丽。山那边的世界,依然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但此刻,阿云更加珍惜眼前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他知道,人生的道路就像这连绵的群山,充满了挑战和未知,但只要心中有信念,有勇气,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而这条道路,最终会将他带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带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节选(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父亲说 “山那边还是山,但走多了,山就成了路”,这句话不仅是对地理现象的描述,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暗示着只有不断努力前行,才能突破困境,开辟出自己的道路。 B . 阿云从不懂父亲的话到多年后对女儿说 “山那边有整个世界”,这一变化体现了阿云人生阅历的丰富和思想的成熟,他深刻体会到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意义。 C . 文中对祁连雪山的描写,只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理环境,没有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 D . 文本以简洁的语言叙述了阿云的人生经历,从故乡到城市,再回到故乡,通过他对山的认知变化,展现了一个人成长和对世界认知拓展的过程。
    2. (2) 关于文中阿云的经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阿云背着行囊离开村庄,象征着他对外面世界的主动探索,是他人生成长的重要起点。 B . 阿云在陌生城市里读书、工作,这一过程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他对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改变。 C . 阿云带着女儿回到故乡,此时他对故乡的情感已经完全不同于离开时,更多的是一种对过去的缅怀和对根的回归。 D . 阿云从最初对父亲话语的懵懂,到后来对女儿的感慨,表明他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终没有真正理解山的意义,只是随波逐流。
    3. (3) 文中 “山” 这一意象有多重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文学评论家李教授认为:“《远山》通过阿云的经历,展现了个体成长与对世界认知拓展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