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5·贵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逢年过节,年轻人似乎越来越不愿意走亲戚了,这种现象被概括为一个略显刺耳的名词——“断亲”。“断亲”的对象不仅包括家族中的旁系长辈,很大一部分也指向年龄、辈分相仿的堂(表)兄弟姐妹。从儒家五伦的视角看,这一意义上的“断亲”反映出当代社会中各种伦理角色关系的升降变化。

    儒家重视人伦,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构成了五种最为重要的人伦关系,是为五伦。在儒家五伦中,朋友一伦最为特殊,表现为关系的平等性、选择性和开放性。传统五伦中的其他四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都具有上下尊卑之分,唯独朋友一伦建立在平等关系之上,因志同道合而交往,体现自主选择,具有双向对等的互动意义。在古代,朋友一伦往往被视为五伦之末,甚至其进入五伦的合理性也被质疑。自晚明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自由讲学之风的兴盛,友伦在儒家五伦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明人顾大韶认为,朋友一伦“以心相属”,应置于五伦之首。晚清以来,学者反思儒学传统之弊病,对君臣、父子乃至夫妇之伦批评甚力,唯独对友伦称赞有加。谭嗣同认为,唯有友伦建立在朋友间自由、平等人格之基础上,主张建立“朋友一伦论”,以友伦为核心重建伦理秩序。

    现代社会中朋友一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其平等性、选择性、开放性特质,主导了人际关系构建的基本模式。传统五伦之中,朋友之伦与兄弟之伦有颇多近似之处,所谓好友如兄弟,而在“断亲”现象中,我们又看到了一种“兄弟友伦化”的趋势,即以朋友的标准来重新衡量、定义、选择同龄同辈的堂(表)兄弟姐妹关系。在同辈关系中,当今的年轻人更倾向于自主选择价值取向相似的同伴,而非单纯依赖血缘关系的绑定。

    需要注意的是,“兄弟友伦化”并不意味着否定血缘关系在同辈交往中的意义,也绝非对兄弟姐妹关系的排斥,而是说它不再是一种决定性、优先性的原则。不少有“断亲”经历的年轻人也会提到,他们并非排斥血缘关系,兄弟一伦依然享有天然的人际交往优先性,只不过它不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而是被放置在生活经历、教育背景、价值观念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之中来取舍。由此可见,从儒家五伦的视角看,同辈亲属之间的所谓“断亲”,实质上意味着兄弟一伦的友伦化,它既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体现了儒学发展的内在走向。

    (摘编自顾家宁《传统:断裂抑或重构——年轻人“断亲”的背后》)

    材料二:

    如果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看待“断亲”,出于理性选择与交换的目的,个体断掉的是那些非主观选择的、一年都未必能见一次面的仅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亲近的是在经济与情感上都能带来慰藉的家人,在这样良性的亲属关系维系中,双方都能得到经济属性与情感属性的“报酬”。

    根据经典的现代化理论,随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相互兼容,家族主义必然会产生个体化转向。中国传统社会盛行家族主义,家族是抵抗自然风险的基础,家庭是中国人的中心价值,也是世代延续的形式,当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发生冲突时,通常以家庭利益为重。当代社会的家庭则多是个人利益的相互协调,个体不再追求统一的大家族利益,而是组建自己的小家庭“过自己的生活”。如同阎云翔在《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中所指出的那样:“去传统化、脱嵌、通过书写自己的人生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以及无法抗拒的更加独立和个人主义的压力,也同样发生在中国的个体身上。”这是“社会→个体”指向的个体化描述。

    当然,个体化的转向并不意味着完全去传统化,家庭传统亲情观念中温暖人心的思念、寄托与回望仍旧牵扯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内心,个体也正是在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的充盈之下,才显得更为丰满,“家庭→个体”指向之间,在社会个体化与家庭亲情观念的双重作用下,活在自由与决定交织中的我们,才显得更有张力。

    在家庭内部可以发现,亲人间会经常互动,家庭与亲属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虽然二者相互影响,但由于亲属关系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家庭互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亲属关系可能还是以之前习惯的方式继续存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部分年轻人选择“断亲”,但年长一代始终难以接受亲属关系的疏离,因为亲属关系的能动性在他们那里并没有得以转换。

    从“个体→社会”的指向来看,“断亲”的背后存在着青年对亲友关系、职场关系、师生关系等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性重塑。重塑的背后,是通过距离来表现并且通过距离去观测,人们在记认亲属时不再遵照同一体系,而是根据利益、亲密关系等来确定远近。亲属关系并非不再重要,而是变成一个可供选择的体系。“断亲”体现了个体的理性选择与传统亲情观念的拉扯,但如果把视角拉远,社会关系网络维系的背后,更是个体性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博弈。人不仅是一切社交关系的总和,也是恩情与亏欠的乘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终究会找到新的亲情存在的形式与社交关系,而最舒服的相处状态永远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追求。

    (摘编自陈友华等《“断亲”:概念、问题及思考》)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年轻人与同龄同辈的亲戚“断亲”,转而与朋友交往,这是现代社会的趋势,也是儒家五伦的创新性发展。 B .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背景、价值取向等因素正在逐渐取代血缘关系,成为年轻人选择同伴的主要考量因素。 C . 年轻人虽断掉了一些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但仍会维系在经济与情感上给双方都能带来慰藉的良性亲属关系。 D . 年轻人之所以选择“断亲”,是因为这些亲戚不是他们主动选择的,一年到头都难见一面,缺乏情感基础。
    2. (2) 根据材料二,填入下图序号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①理性选择与交换  ②传统亲情观念  ③距离  ④相互影响 B . ①亲情维系的选择  ②感性理性选择  ③距离  ④相互疏离 C . ①理性选择与交换  ②感性理性选择  ③维系关系  ④相互疏离 D . ①亲情维系的选择  ②传统亲情观念  ③维系关系  ④相互影响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朋友之伦与兄弟之伦的地位变化,既与二者有颇多近似之处相关,也与社会发展变迁和文明进步相关。 B . 以个体为中心,依据利益、亲密关系等来确定与其他亲属关系的远近,这种关系具有差序格局的特点。 C . “断亲”让人们失去了亲情、友情,但人们会基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追求,建构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D . 亲属关系的良性维系,在未来可能会更多地建立在兴趣爱好、事业追求、价值取向等相近的基础之上。
    4.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断亲”下一个简要的定义,必须包含断亲的目的、表现及影响等信息。
    5. (5) 当代年轻人中的“断亲”现象折射出哪些社会变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