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17九上·黄陂月考)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古人的名、字、号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圣”)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可能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有以号明志的,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谥”),如晋代陶潜的靖节等。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清纪昀称纪文达等。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如《水浒》里梁山上一百零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地名、官爵名和室名(或斋名、轩名)。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笔从戒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这些命名是取自官衔。还有取自室名或轩名的,如王夫之号姜斋、辛弃疾的号稼轩(姜斋、稼轩都是室名);北宋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取自亭轩名。

    1. (1) 下列对“古人的名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对名字的使用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来说,称自己时用名,称呼对方时,用对方的字。 B . 古人的名和字往往是有关系的,可相同,可相辅,可相反。 C . 古人的名字有时会来自典籍,如曹操和陆羽的名和字。 D . 古人名字须表示家族中的行辈,苏轼、苏辙俩兄弟的名字就是如此。
    2. (2) 下列对“古人的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的号可分为别号、谥号、绰号,虽说是别人取的,但是固定,为人熟知,有些号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姓名。 B . 古人的号不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 C . 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不是人人死后都能有这样的称呼。 D . 绰号一般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是对人的形容和刻画。
    3.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古人还会用地名、官爵名、室名等代替人的姓名,如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昌黎是地名,这样称人是表示尊敬。 B . 古人的名、字、号反应了古人的礼教文化。 C . 无论是名、字还是号,都要得到家庭、社会的认可、熟知才有效。 D . 古人的名、字、号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物的家族、经历和志趣,进而了解人物。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