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建国初,粮食收购量增长速度赶不上销售量的增长速度。为满足轻工业对棉花及其他农业原料的需要,1953年,国家开始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政策实行初期,农民在完成统购任务以后,可以到自由市场上去销售。1956年,开始逐步建立和发展了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但是,在1957年国务院发布了相关规定,凡属国家规定计划收购的农产品,如粮食、油料、棉花不开放自由市场,全部由国家计划收购。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使国家能在粮食生产供应匮乏的情况下,以较稳定的价格收购粮食,以保证城市和工矿区人民的粮食供应,这对稳定当时的市场物价和安定社会秩序起过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家通过这一政策,垄断粮食的收购,全面掌握了流通领域的主动权,起到了促进城乡社会主义改造的作用。
——摘编自陈廷煊《1953—1957年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农产品剩余问题严重。肯尼迪认为,用粮食和其他经济援助来平息那些刚刚获得独立和备受欺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反美情绪,会起到军事手段所不能达到的作用。为此,美国政府推行“以粮食换和平”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首先,设立“以粮食换和平”主任职位,集中管理对外粮食援助计划。其次,增加授权额度,扩大援助粮食的使用范围,由“友好国家”(非共产党国家)的政府扩大至其私人贸易机构。第三,建立了由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主管的多边粮食援助机构,美国成为其最大捐赠国。
——摘编自王慧英《“剩余品”时代美国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