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综合测试试卷(一)

更新时间:2018-10-10 浏览次数:34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B . 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 C . 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 D . 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
  • 2. 英国学者简·迪维斯曾说:“欧洲为东方国家瓷器提供巨大市场……并激发欧洲人努力去发现瓷器制造的秘密。”这表明瓷器的传播(    )
    A . 促进东西方的交流 B . 为中同瓷器生产提供动力 C . 刺激了欧洲的进步 D . 打破了东西方之间的隔阂
  • 3. 《汉书》中记载:“周垃,柳、七星、张之分野也。……至襄王以河内赐晋文公,又为诸侯所侵,故其分地小。周人之失,巧伪趋利,贵财贱义,高富下贫,熹为商贾,不好仕宦。”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
    A . 周人维护分封制 B . 西周商业繁荣 C . 周朝的社会巨变 D . 周人见利忘义
  • 4. 《国富论》写到:“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式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使能在国内外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亚当·斯密(    )

    A . 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条件优越 B . 建议西方工业资产阶级尽快打开中国市场 C . 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D .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盛赞康乾盛世有利发展
  • 5. (2018高一下·陕西期末) 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黄金(Gold),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③开发土地资源

    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6. 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

    A .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B . 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C . 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D .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 7. 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欧洲胜出。作者意在强调(    )
    A . 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议会制度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必然因素 B . 中国从西汉时期开始用煤,历史悠久,可以进行工业革命 C . 西欧兴起有偶然性,市场扩大与煤的利用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D . 煤的利用与社会结构、社会分工、整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脱钩
  • 8. (2019高一下·晋江期中)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

    A .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 .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C .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D .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 9. (2019高一下·山东月考) 学者萧功秦指出:“洋务运动的现代化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防卫现代化的弥散效应’,那就是,只要洋务派在军事自强运动的现代化的方向上走出第—步,他们就不得不走出第二步,他们为了保住第二步不至于前功尽弃,就不由自主地要走出第三步、第四步……现代化就是这样一个从一个点向一个面的不断弥散过程。”材料中的“第二步”应该是(    )
    A . 创办军事工业 B . 创办民用工业 C .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D . 筹划海防,建立海军
  • 10.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
    A . 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B .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C . 资本主义发展——近代西方代议制建立 D .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
  • 11. 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 437个,1962年为38 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
    A . 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 . 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C . 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作问题 D . 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 12. 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

    ①土地所有制形式

    ②经营管理方法

    ③生产经营的权利

    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3. 2008年,《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一文中写道:对于企业来说,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既能有效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能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推动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可见,这里“走出去”的含意是(    )
    A . 积极对外投资,拓展国际合作的新渠道 B . 充分利用外资,积极研发自主品牌 C . 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相结合的新模式 D . 扩大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 14.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 . 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 . 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 . 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 . 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 15. 1931年9、10月间,各国央行大量抛售美元资产,囤积黄金,出现了海外挤兑风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将再贴现率提高到3.5%,虽然阻止了黄金外流,却加大了美国银行的倒闭风险,仅10月份就有522家商业银行关门。各国银行的行为最终促使美国(    )

    A . 恢复银行信用 B . 主动货币贬值 C . 放弃金本位制 D . 扩权美国央行
  • 16. 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如将此立法置于新政内容示意图中,准确无误的位置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17. (2019高一下·蛟河月考) 有学者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后者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下列表现分别符合这“两个方向”的是(    )
    A . 实行“混合经济”和建立欧洲共同体 B . 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和建立各种国际组织 C .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D . 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18. 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A . 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 . 推行农业集体化 C . 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 . 实行余粮征集制
  • 19. (2021高二上·苏州月考)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 .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 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 . 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 . 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 20.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全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这意味着(    )
    A . 美国已经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B . 美国陷入空前的经济困难 C . 二战后的金融体系即将变革 D . 美元不再充当世界性货币
  • 21. 据中新社电,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9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指出,亚太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我们有责任共同构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携手打造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表明当前中国(    )
    A . 在经济上主动融入西方经济体系 B . 引领亚太发展主导亚太发展规则 C . 整合欧亚经济全方位联通欧亚非 D . 取代欧美主导世界经济游戏规则
  • 22. 美国投资专家麦克法伯说:“联邦政府给每人600美元的退税。如果拿这笔钱去沃尔玛消费,钱归了中国;如果拿它买汽油,钱归了阿拉伯;如果买电脑,钱归了印度;如果买水果,钱归了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如果买好车,钱归了德国;……”这一现象表明(    )
    A . 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B . 世界经济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 C . 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D . 亚洲商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增大
  • 23. 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
    A . 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 . 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 . 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 . 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二、非选择题
  • 24.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现代化运动在西方蓬勃兴起、民族主义潮流汹涌激荡的时代,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人口和辽阔疆土的中国,却紧闭自己的大门,一如既往地沉睡在文化主义的梦幻之中。不难想象,一旦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四: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打破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但旧制度的改变和旧秩序的解体,必引发剧烈的政治运动并带来长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得这个国家很难一下子找到新的稳定中心,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安定的环境都是很难进行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太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了“打倒”与“推翻”的运动中,认定只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能迅速带来中国的现代化。但问题是“打倒”与“推翻”只能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至于怎样经营却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扣资源去进行研究与思考

    ——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延误”讨论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的直接结果是什么?
    4. (4) 对于中国现代化延误的原因,材料四提出了什么观点?由此可得到什么启示?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材料二:1663年,英国接连颁发了几个航海条例,以打击荷兰对海上运输和殖民地市场的独占。1651年英国发布第一个航海法令,规定欧洲货物只能用英国船只运往英国领土,在非洲、亚洲、美洲出产的货物只能由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船只运达。1660年又颁布第二个航海法令,特别规定船长和至少四分之三的船员必须是英国人。……代表重商主义的《航海法令》1849年受到限制,只适用于联合王国的沿海贸易,到1851年,该法被彻底废止。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阻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不过一个世纪后,这些阻力已经大幅度消退了……人为的阻碍则包括进出口关税以及对某些商品的进口禁令——尽管世纪末有些国家回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但总体来说两方面因素的阻碍在逐步消退。

    ——摘自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学观点(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试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简述《航海条例》实行的两百年中英荷两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并指出《航海条例》废止所反映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简述人类社会是如何突破这两种阻碍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
  • 2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风云变化多端,但经济全球化却使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对峙主要事件简表

    美国

    苏联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反苏反共的政策。

    1947年9月,以苏联为首的9个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8年4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公开宣布援助欧洲的计划。

    1949年3月,以苏联为首的6个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12个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5月,以苏联为首的8个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美、英、法联合占领区成立。

    1949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占领区成立。

    1950年、1961年,美国发动侵朝、侵越战争。

    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总统蓬皮杜在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上发表了这样的一些观点:“欧洲必须用一个声音说话”,“西欧绝不能脱离美国”,“然而,欧洲也必须保持其为独立的实体”。

    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材料三:

    时间

    事件

    1989年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

    1994年

    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 (1) 依据材料一,分析美苏在走向对峙的过程中,是通过哪些方式控制和支配别的国家或地区的?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世界的影响。
    3. (3)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联系呈现出的新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