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六年级上册 /第一组 /1 山中访友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18-08-28 浏览次数:35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运用
  • 1. 看拼音,写词语。

    yín sòng

    pù bù

     dǒu  qiào

     tǐng  bá 

    shēn qū

     jù  pà

     ào  mì 

     xiá  kè

  • 2. 形近字组词

     邀 度 驱

     遨 渡 躯


  • 3. 依据意思写词语,再选择合适的词填空。

    ①品德高尚,声望卓著。

    ②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③隐蔽、僻静的小路。

    ④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⑤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A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B啊,老桥,你如一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C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 4. (2017六上·增城期中) 把《山中访友》中的这几句话排序,正确的是(    )

    ①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②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③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A . ③②① B . ③①② C . ①②③ D . ②①③
  • 5. 根据课文《山中访友》内容填空,体会所填词语的表达效果。

    喂,的云雀,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 6. 课文回放

    ①《山中访友》课文题目运用了的修辞手法,题目中的“友”指的是。作者带着去探访等自然界的朋友,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按照的时间顺序,可以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②课文中写到作者“山中访友”的收获是:“。”

  • 7. 根据课文《山中访友》内容填空,体会所填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胳膊变成,血液变成树的,在年轮里

  • 8. 作者所说的“山中访友”其实就是“进山看景”,那如果把题目改成“进山看景”或是“游山看景”一类的形式好不好?

二、语段阅读
  • 9.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 (1) 把本段的中心句,再换个说法,使句意保持不变。

    2. (2) 本段中,对于山中的“朋友”,在称呼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

  • 10. 语段点将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1. (1) 这段文字运用了新奇的手法,使树的形象与“我”融为一体,充满了童心童趣。

    2. (2) 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段中对“山中朋友”使用的叙述人称由第人称变换为第人称。

    3. (3) 第一自然段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4. (4) “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一句中的“渡过”可以换为“度过”吗?为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