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中山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水平测...

更新时间:2018-09-14 浏览次数:63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句子默写
  • 1. (2018七下·中山期末)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1) 孤常读书,。(《孙权劝学》)
    2. (2) 王维在《竹里馆》中,赋予“明月”以人格,把“明月”视作知己好友,表现诗

      人新奇独特想象力的两句是:

    3. (3)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 (4) 《己亥杂诗》(其五)一诗中,诗人借“落花”表现一种甘愿牺牲自我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5. (5) 默写完整陆游的《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二、字词书写
  • 2. (2018七下·中山期末)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qí dǎo的钟声也响了。

    ②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huò bù dān xíng

    ③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kuì zuò

    ④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nài rén xún wèi

三、综合性学习
  • 3. (2018七下·中山期末) 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校将5月定为“孝亲敬老月”并推出一系列活动。
    1. (1) 如果你来策划,除了以下两项活动项目,请你再设计两项活动项目。

      活动项目一:“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主题班会;

      活动项目二:走进敬老院送温暖:

      活动项目三:

      活动项目四:

    2. (2) 你班举行了“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以下是班长的结束语: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其实就是需要帮助时,伸过来的一只温暖的手;需要谈心时,捧上来的一颗火热的心;A                 ,                 ;B                 ,                 。C孝敬父母并不是要求我们一定要轰轰烈烈地去为父母做什么大事,就是要求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只有这样,父母才能感到人世间的温馨与美好,才能远离孤独,才能欣慰地走完属于他们的人生。D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做到敬老,爱老,助老,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

      ①仿照结束语中画线的句子,在A,B两处各续写一个句子。

      ②C,D画横线两句有语病,请你帮助修改。

四、文言文阅读
  • 4. (2018七下·中山期末)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

      ②苔痕阶绿

      ③孔子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牍之劳形。

    3. (3)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环境、人物和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一种高洁做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B . 篇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四句运用了环境描写手法,烘托了陋室的不陋。 C . 本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富有音韵美。 D . 结句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说明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相呼应,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 5. (2018七下·中山期末)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奕喻

    钱大昕

        ①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速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子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②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节选自《潜研堂集》)

    【注】①不速:不及。②赧:因羞愧而脸红,惭愧。③訾(zǐ):非议,诋毁。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客请与对局/同者何人 B . 辄欲易之/乃取一葫芦于地 C . 数子/必于石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 . 予思苦/香远
    2.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人 固 不 能 无 失 然 试 易 地 以处 平 心 而 度 之 吾 果 无 一 失 乎?

    3. (3) 作者在第②段以“弈”喻“学”,提出学者如何辩证客观地看待“错误”?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现代文阅读
  • 6. (2018七下·中山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棵小草的初心

    ——记最高科技奖获奖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药学家屠呦呦

    韩霁

    结缘

        ①青蒿,在我国南北方很常见的一种植物,科普读物上描述,“属菊科,一年生草本,原产于我国,后被许多国家栽培。”就是这株貌不惊人的小草,倾注了屠呦呦一生的心血,屠呦呦也为青蒿赋予了新的生命——从中提取的青蒿素,成为挽救生命的神奇药物。

        ②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专业的屠呦呦被分配到当时的中医研究院(后为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之后又被选派系统学习了中医。中西兼备的知识结构,奠定了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特有的优势,“两年半的培训让我发现了中医的奇妙和可贵,以及站在人类和宇宙的高度的哲学思辨之美。”屠呦呦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③这时的中国正在遭受可怕疾病的侵袭。疟疾,这种古老的疾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我国大范围疟疾爆发,发病人数超过1000万,1970年发病率高达平均每万人就有296.1人患疟疾,是解放后发病率最高的一年。

        ④鉴于防治恶性疟疾药物研制的紧迫性和艰巨性,1967年我国启动了旨在抗击疟疾等流行病的秘密科研工程,并将召开会议的时间5月23日定名为项目代号——“523”。之后,全国7个省市、几十个单位、6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攻关迅速展开,到1969年,筛选的化合物和包括青蒿素在内的中草药,多达万余种,但结果并不理想。

        ⑤当时只是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凭借着过人的中西医知识和科研能力,被选派为科研组组长,加入了抗疟队伍,从此一生结缘。

    初心

        ⑥如同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屠呦呦将自己的精力、智慧全部“提炼”出来,奉献给了医药事业,实现着当初的愿望。

        ⑦上世纪70年代,科研条件落后艰苦,为提供足够的青蒿有效部分用于临床实验,科研人员在有限条件下采取“土法”——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实验室的楼道里,摆放着盛满乙醚的7口大缸。有些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乙醚是一种挥发性化学物质,具有麻醉作用,对人体有害。由于缺乏通风设备,缺少必要防护,接触了大量有机溶剂后,很多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健康受到了损害,屠呦呦患上了病毒性肝炎。。

        ⑧制剂研制出来之后,为尽快投入临床应用,她和团队成员带头服用提取物,以试药效。她不仅自己喝,还给自己的丈夫喝。这在今天也许不能完全被理解,但当时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科学研究就要有奉献,奉献就会有风险、有牺牲。

        ⑨为了能够全心研究青蒿素,她当年把两个年幼的女儿,一个送回宁波老家交给老人抚养,一个送到幼儿园全托。当孩子们用陌生的眼神看着自己的妈妈时,屠呦呦心里不可抑制地难过。但是,面对肆虐的病魔和一批批倒下的患者,一种更强烈的召唤,让母亲的责任只能让位于科学家的使命。

        ⑩“191”,屠呦呦团队给青蒿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这样命名,这是190次实验失败和1次成功的相加所得。190和1,两个相差悬殊的数字,里面包含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期待和失望,多少个焦灼内心的考验,多少个可以放弃的理由。只要其中有一次动摇,都会与成功擦肩而过。而屠呦呦却把这190次失败当作是找到科研“正确打开方式”的必经过程,对一个个“此路不通”,她作了详细的记录和标记。直到现在,同事们看到她一本本详细、工整的实验笔记,都感慨不已。虽然有时连家里的东西都找不到,但对科研她却始终严谨精细。

    始终

        ⑪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医药科学最崇高的使命。一个将毕生精力心血都奉献给这一崇高事业的科学家,无疑是饱含情怀的使者。敏行讷言的屠呦呦,却不是一个乐于表达、善于言辞的人。“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这孺慕之思就是她最朴素自然的情感。

        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人对诺贝尔奖怀有特殊的情结——因为求而不得而耿耿于怀。屠呦呦获奖的意义非同寻常,她证明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取得开创性成果的能力,具有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能力。屠呦呦却不认为这是她个人的荣誉,“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的结晶,此次获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的认可。”

        ⑬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屠呦呦成了“名人”,但她却很少在媒体上露面,对于各种活动她都是能免则免,对一些不得不出席的“场合”,她配合起来也有些勉强,总是提出,“差不多了吧”“可以了吧”“就这样吧”,面对鲜花和赞誉,她没有感到享受,反倒像是对待任务。

        ⑭对待真正的科研任务,她却十分投入。尽管年事已高,但屠呦呦还没有放弃工作,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有效性、青蒿素的抗药性、青蒿素的作用机理等等,屠呦呦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她对常常自己的学生说,“要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这也是她对自己要求——尽己所能。

        ⑮“始终服从安排,始终从事青蒿素研究,甚至始终在一个单位工作,没动过地方。”共事多年的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用一连串的“始终”形容屠呦呦的经历。当一些人在抱怨一成不变的工作乏味无趣的时候,屠呦呦却“始终”守着中药研究这个不太热闹的专业,并且创造了“奇迹”。屠呦呦用她的青蒿素人生告诉人们,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

    (选自中国经济网2017-01-09)

    1. (1) 选文第③段为什么不能删去?
    2. (2) 联系上下文,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横线句子。

      190和1,两个相差悬殊的数字,里面包含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期待和失望多少个焦灼内心的考验,多少个可以放弃的理由。

    3. (3) 选文⑬⑭段与以下《邓稼先》片段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分析它们在对比的内容与作用上的不同。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本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 7. (2018七下·中山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今夜月色好

    彭荆风

        ①她刚把窗户推开,山谷里那冰凉而又潮湿的浓雾就拥了进来,雾腾腾地四散着,好像要把这小屋里的一切都吞没掉、化成水、化成烟。她本来想看看正在劳动的丈夫和几个道班工人在什么地方,但眼前一片白茫茫,山峦、树林、公路,都消失在浓雾里了。她只好赶紧关上窗子。

        ②如果不是她的丈夫——这道班房的班长,一次又一次给她写信,劝她、求她,她怎么也舍不得离开自己那傍着大河的美丽的坝子,到这终年被云雾深锁的大山来。除了孤零零的一座道班房外,周围几十里没有一户人家。这里只有她一个女的,丈夫和他们一出工,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昨晚下了一场大雨,把公路截断了。丈夫天不亮就带着人去清理塌方。去年春天他们新婚不久,丈夫就来山上道班房工作了,一年难得回家几次,这使她很恼火。这次上山来,她本想劝丈夫回坝子里去。如今,农村在搞责任田,家里又缺劳动力,回去多好!但是,上山后,见丈夫很关心这条新修的公路,从早忙到黑,很少休息。她准备再住几天就回去。她洗完脸,又梳了头,才走出房间。她想到应该替丈夫他们提早把饭煮好。但等她走进厨房揭开灶上的锅盖时,却发现饭已焖好了。

        ƒ过了一个多小时,丈夫和那些道班工人才回来。她迎上去,把丈夫敞开的衣衫扣好。当着这么多人,丈夫有点不好意思。她却紧紧拉住他,为他把扣子一个个扣上。几个调皮的小伙子开心地大笑起来。看到小伙子们的早饭中只有咸菜,她便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小腌鱼。小伙子们也不客气,一会儿就吃掉了半小罐。她轻声劝丈夫回去,但丈夫说要打仗了。看见丈夫那显得消瘦的脸颊,她很心疼。吃过饭,丈夫对自己没能陪妻子深感抱歉。她却决定过几天就回去,还要烧茶水给小伙子们送去,丈夫很感激她。

        ④他们走远了,她还痴痴地站在门口想着心事。一点钟左右,当她挑着一桶热茶,晃悠悠地沿着山路走去时,一辆军车迎了上来,车上的战士想喝茶。她赶紧放下担子,亲切地叫同志们喝。参谋拿出一元钱给她,说是茶钱,她生气了。参谋急忙道歉,军车飞速开走了。她又回去烧第二锅开水。这天上午她忙出忙进,心情没有那么寂寞了。

        ⑤这天晚上,雷鸣电闪,风雨大作。风雨中,还听得见有低沉的吼声。丈夫告诉她是汽车。想到上午路过喝茶的那几个战士,她奇怪为什么这么晚还来车。丈夫说部队多是在晚上行动。她的思绪被引向了那些雨夜行车的战士。觉得他们在大风大雨的夜里行车很危险。听到汽车的声音越来越响,而且老是在一个地方,丈夫坐了起来。他担心有的地方又塌方了。她也坐了起来,紧靠着丈夫侧耳倾听。丈夫叫她明天回去,她明白,大概要打仗了。她心里不放心,不想走。风雨更猛烈了,仿佛从云天扑下来,又仿佛从山岩腾起。这小小的屋子也好像要被冲垮、抬走了。汽车的声音还在时停时响着。丈夫要出去看看,她的一句话还没等说完,丈夫已消失在雨夜之中。那些道班工人也在纷纷往外走。她觉得冷,盼望雨停,盼望天亮。可是,风雨仍是那么猛烈,夜仍是那么黑。

        ⑥几小时过去了,丈夫和车队都不见过来。她再也坐不住了,披件塑料雨衣,锁上门就往外走。才走了几步,一阵急骤的风雨就旋转着扑了过来,刮走了她头上的竹笠。雨从她头上灌进领子里,内衣湿透了,她横下一条心往前走。风雨围着她,扑打她,把泥水溅在她的脸上。她只好艰难地一步一步往前挪。她走走停停,终于听见了低沉的人声和车辆移动的声音,大约有几百人、几百辆车。她加快了步子,听到丈夫的声音,看到丈夫在车队前面引路。

        ⑦第二天,公路上摆下了许多大炮,支起了帐篷,搭起了伪装网。那天见过的那个参谋也走过来向她问好。她很高兴,要天天为战士们送茶水。吃过午饭,丈夫让她搭车回去,她不肯,要留下来照顾丈夫、照顾那些解放军战士。丈夫感动地拥抱了她。那天下午,她刚挑着桶去送茶水,炮声轰地一响,山剧烈地晃动了一下,震得她的心似乎要从喉咙里蹦出来。那两桶茶水也摔得洒了一地。炮声刚歇,那个参谋不知从哪里冲了出来,抓住她的手就往附近一个由天然岩洞改建成的防炮洞里跑。把她推进洞里后,剧烈的炮声又响了起来。如今,丈夫在哪里呢?他平安么?她走出石洞,回去又烧了一桶茶,送往丈夫的工地。刚走了一段路,炮战又开始了。她只好疾走一阵,又在树脚下躲一躲。丈夫和那些道班工人正在公路拐弯处填一个弹坑。见她来了。都有些惊讶。但大家实在是太渴了,都拥过来抢着喝茶。丈夫催大家快喝,因为运炮弹的车队就要过来了。丈夫劝她躲一躲,她见丈夫一脸泥水,心疼得很。这天的炮战从拂晓一直轰到黄昏。开始,她只是想帮帮忙,但炮弹坑不断出现,她也就忘了疲累,拼命地推车运土。

        ⑧黄昏时,他们填平了弹坑。这时,她才觉得浑身酸痛。一步也不想挪动了。一个年轻工人推着小车叫她来坐,她有点害羞。丈夫把她托起来,放进小车,人们争着来推。她想起了那简陋的道班房,突然觉得那里是那么温暖、诱人。她渴望着回去能洗一洗,吃顿饭,安安稳稳地睡一觉。哪知敌人的一颗炮弹在道班房附近爆炸,把房子震塌了。参谋说敌人本想打我们这门炮,可结果打偏了。她流下了热泪,说幸好打偏了,不然,真叫人害怕。听了她的话,参谋的眼睛也湿润了。

        ⑨这时,天色已晚,一轮满月升起,把银光洒在帐篷、大炮和战士们的钢盔上。

    (选自《人民文学》1985年05期)

    1. (1) 根据选文内容,将下列表格中的情节概括和“她”的心情变化补充完整。

      情节

      “她”的心情变化

      新婚不久丈夫就来道班房工作

      恼火,想劝丈夫回家。

      丈夫整天忙碌,吃不好,消瘦。

      忙进忙出给军车上的战士送茶水

      心情不那么寂寞

      遇军车,雨夜看见丈夫给车队引路。

      心疼,忘记了自己的安危和劳累。

      年轻工人推着小车叫她来坐。

      害羞,喜欢上了简陋的道班房。

      庆幸敌人打偏了,没伤着战士。

    2. (2)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3. (3) 概述选文设置的两处悬念并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设置悬念的作用。
    4. (4) 选文的标题与作者的另一篇小说《驿路梨花》的标题有何相似的妙处?
六、命题作文
  • 8. (2018七下·中山期末)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一:我播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

    题目二:你是我的青春摆渡人

    要求:能抓住典型细节,借助对比和衬托或侧面描写和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表现自己或他人的精神风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选材真实、新颖,语言准确、简洁,行文通顺、流畅。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不少于500字。

七、名著阅读
  • 9. (2018七下·中山期末) 阅读《骆驼祥子》选段,完成小题

        【甲】“得多少?”样子坐在了床上。

        “有多少拿多少,没准价儿!”

        “我等着坐狱得了!”

        “这可是你说的?可别后悔?”孙侦探的手伸仲入棉袍中,“看这个,祥子!我马上就以拿你,你要拒摘的话,我开枪!我要马上把你带走,不要说钱呀,连你这身衣裳都进狱门就得剥下来。你是明白人,自己合计合计得了!”“有工夫挤我,千吗不挤挤曹先生?”祥子吭吃了半天才说出来“那是正犯,拿住呢有点赏,拿不住担‘不是’。你,你呀,我的傻兄弟,把你放了象放个屁;把你杀了象抹个臭虫!拿钱呢,你走你的;不拿,好,天桥见!别麻烦,来干脆的,这么大的人!再说,这点钱也不能我一个人独吞了,伙计们都得沾补点儿,不定分上几个子儿呢。这么便宜买条命还不干,我可就没了法!你有多少钱?”

        祥子立起来,脑筋跳起多高,攥上了拳头。

        【乙】钱就和流水似的,他的手已拦不住;死人总得抬出去,连开张殃榜也得花钱。

        祥子象傻了一般,看着大家忙乱,他只管往外掏钱。他的眼红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团黄白的眵目糊;耳朵发聋,楞楞磕磕的随着大家乱转,可不知道自己作的是什么。

        跟着虎妞的棺材往城外走,他这才清楚了一些,可是心里还顾不得思索任何事情。没有人送殡,除了祥子,就是小福子的两个弟弟,一人手中拿着薄薄的一打儿纸钱,沿路撤给那拦路鬼。

        楞楞磕磕的,祥子看着杠夫把棺官材埋好,他没有哭。他的脑中象烧着一把烈火,把泪已烧干,想哭也哭不出。呆呆的看着,他几乎不知那是干什么呢。直到“头儿”过来交待,他才想起回家。

    1. (1) 简要概括【甲】【乙】选段的内容。
    2. (2) 小说在最后写祥子最终成为了“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请结合选段内容和小说其它情节谈一谈是什么社会原因使祥子由“人”变成了“鬼”?
    3. (3) 同样是年富力强、能力突出的青年,为什么《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取得了成功,而祥子却一步步堕落?请结合具体内容谈一谈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