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宝安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18-10-25 浏览次数:585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

    A .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B .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C . 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 . 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新中国建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3. (2016八下·阜阳期中) 新中国成立后头三年发生的标志性事件不包括(  )

    A . 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 B . 西藏和平解放 C . 抗美援朝战争 D . 土地改革运动
  • 4. (2018八下·东台月考)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抗美援朝是(    )
    A . 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B . 挑战美国权威的不明智之举 C . 以抗美之名侵略朝鲜 D . 以抗美之名称霸世界
  • 5. (2018八下·仁寿期中) 刘少奇同志在一次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从1953年起,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这里“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指的是(    )
    A . “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推行 B .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通过 D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
  • 6. 1959—1961年,我国面临着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造成此次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连续的自然灾害的影响              B .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影响 C . 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        D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破坏
  • 7. (2017八下·苏州期中)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包括(    )

    A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 .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 8. (2016·成都) 中共十三大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我国开始进入这一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 . 土地改革的顺利结束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9. (2018八下·盐城月考)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
    A . 实行赎买政策 B . 成立生产合作社 C . 建立人民公社 D . 实行一国两制
  • 10. 2015年4月,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步挂牌成立。这体现了我国(    )
    A . 稳步推进改革开放 B . 开始设立经济特区 C . 继续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D . 逐步增加沿海开放城市
  • 1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能够支持这一结论的有(    )

    ①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②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

    ③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④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2.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
    A . 扩大企业自主权 B . 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C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3. (2017·威海模拟) 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指导思想是(    )

    A .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 “一国两制”的构想 D . 三个代表思想
  • 14. (2018九下·东区期中) 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会议是(    )
    A . 中共十二大 B . 中共十三大 C . 中共十四大 D . 中共十五大
  • 15. 歌曲《爱我中华》谱写了56个民族交融相处,生生不息,共同铸造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篇章。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实行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 )

    A . 政治协商制度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一国两制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6. (2017·寿光模拟) 2006年2月27日,台湾当局执意抛出“终统论”,再次试图挑衅两岸关系、分裂国家,这一行径遭到普遍反对。下面对台湾问题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②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③台湾曾经遭受日本50年的殖民统治,抗战胜利后回到祖国怀抱

    ④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③④
  • 17. 我国能够成功地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 国际地位的提高 B . 综合国力的增强 C . 军事力量的壮大 D . “一国两制”的构想
  • 18. (2018八下·苏州月考)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尽管不愿看到香港回归中国,但她仍然称赞邓小平提出了“最富天才的创见。”这一“天才的创见”是指(    )
    A .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 .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C .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D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 19. “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最早在下列哪个地区得以实现(    )
    A . 西藏 B . 台湾 C . 香港 D . 澳门
  • 20. 根据“求同存异”、“小球转动打球”、“伙伴关系”等内容提炼出一个最恰当的学习主题是(    )
    A . 伟大的历史转折 B . 挑战两级格局 C . 兵乓外交 D . 走向世界舞台
  • 21. (2017·遵义模拟) 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史上的辉煌时期,随着一项重大外交事件的胜利,迅速推动了中美、中日等往日敌对国家的邦交正常化。请问这一重大外交事件是(  )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C . 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D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22. (2017八下·邯郸月考) 火箭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军种,被称为“国之利器”,被西方视作“神秘之师”,它是由哪一军种更名而来(    )

    A . 海军 B . 空军 C . 陆军 D . 第二炮兵部队
  • 23. (2017九上·湛江月考) 一位学者评论:在《中美联合公报》中,尼克松作了一个让步,但它或许是达成一项和解最小的让步,从长远来看……增进了世界和平的前景,尼克松的“让步“是指承认(    )
    A . 《朝鲜停战协定》 B . 中日邦交正常化 C . “一个中国”的原则 D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2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立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下列属于其内容的是(    )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互不侵犯

    ③互不干涉内政

    ④平等互利

    ⑤和平共处

    ⑥求同存异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②③④⑤⑥ C . ①②③④⑥ D . ①②③⑤⑥
  • 25. (2017·澄海模拟) 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的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彩电、洗衣机、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今,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这些现象说明(    )

    A . 我国的高新科技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B .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 . 人们的消费水平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D . 消费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经济发展
  • 26. 今年的4月24日,被确定为我国第一个航天日。46年前的这一天,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 . 东方红1号 B . 神舟一号 C . 神舟五号 D . 神舟六号
  • 27. (2017·潮阳模拟) 1987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23.6公斤,比1978年减少59.1公斤,下降32.3%。对此现象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A . 北京粮食供应紧张,粮食供不应求 B . 改革开放后,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C . 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缓慢,长期滞后 D . 居民工资低微,无力购买粮食
  • 28. 2016年1月,教育部指出:教育改革要注重不同地区和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这说明教育改革应该(    )

    ①保障每一个人的公平发展权,促进社会人才畅通流动

    ②不断完善我国一系列教育体制,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③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首先加强科技创新

    ④从我国教育国情出发,着眼于大局,注重实效.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二、<b >综合题</b>
  • 29.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了这篇文章……到5月13日,全国多数省级党报都转载了此文……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材料二:这次会议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材料三:“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材料四:

    时间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增加值

    粮食产量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78年

    3642亿元

    1607亿元

    30477万吨

    343元

    2007年

    246619亿元

    107367亿元

    50150万吨

    13786元

    材料五: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1. (1) 材料一中这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大讨论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开展的?这场大讨论有何积极作用?
    2. (2) 材料二中的会议是在何时召开的?(具体到月,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上述材料中的两个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 (3) 请举出一个1980年建立的经济特区名称(除深圳外),“经济特区”的“特”是什么含义?请简要说明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行,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4. (4) 材料三中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为我国建立什么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该经济体制是在哪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
    5. (5) 材料五的会议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具体是什么?该会议将什么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材料中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 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政府还贷款给中国三亿美元。

    材料三: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将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摘自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材料四:(如图)

    1. (1) 结合材料一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什么?
    2. (2) 材料二说明了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外交事业是否一帆风顺?请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3. (3) 面对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新中国的领导人坚持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 (4) 根据材料三,请问“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5. (5) 根据材料四,1955年~1970年中国在联合国获得的支持率呈现怎样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中国在哪一年的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6. (6) 在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请你根据学习的史实,回答都取得了哪三项成就?并分析一下,能够取得这些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冬,原苏州吴县光福公社陈华大队,实行“专业分工、五统五定、联产到组、责任到劳、等量劳动、等额奖赔”的制度后,取得显著效果。1979年粮食增产幅度在全公社最大;1980年粮食因自然灾害出现全公社普遍减产,但其减产幅度为全公社最小,在全公社27个大队中其名次由原来的22位上升到第4位,多种经营收入增长42%,社员分配水平增长43.3%,1000多亩荒山变成成片的桑园、果园、苗圃;两年多来山区建设成果,相当于建国后30年的总和。

    材料二:1979年,深圳还只是南方沿海地区一个贫穷的小镇。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00多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3.5万元。深圳建设特区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如最早建立“劳务市场”“原料市场”等,闯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

    ——《瞭望周刊》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