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四章第十三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15-09-02 浏览次数:89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有观点认为:“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在1905年之前真的是艰难发展。孙中山经过十年奋斗,经历无数挫折,方才结束‘一个人的革命’,方才唤醒一大批有识之士。”认为中国革命在1905年“结束‘一个人的革命’”的原因应该是(    )

    A .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于1905年成立 B . 清朝政府在1905年宣布实施新政改革 C .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于1905年成立 D . 群众性的四川保路运动在1905年揭幕
  • 2. 在孙中山先生奉安南京中山陵80周年纪念日的前后,中山、南京、广州、上海、武汉、北京6个城市同时举办专题图片展。几个同学看到该报后有如下讨论,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 . 之所以在南京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党—中国同盟会 B . 之所以在广州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参加了黄花岗起义 C . 之所以在上海举办是因为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 D . 之所以在武汉举办是因为辛亥革命首先在此爆发
  • 3. 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

    A . 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 . 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 . 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 . 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 4. 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①④
  • 5. 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很多省份纷纷发明宣布脱离清政府的声明,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也非常迅速的被大量的中国人拾起,这段材料能够反映出辛亥革命(   )

    A . 爆发的时机已经非常成熟 B . 许多参与者对辛亥革命了解甚少 C . 参与者其实也在猛烈的反对君主制度 D . 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广泛参与革命
  • 6. 传统观点认为,孙中山辞职、退位清帝享受优厚待遇、袁世凯上台,标志着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高全喜在《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中则认为,辛亥革命的和平结束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 . 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导致辛亥革命果实丧失 B . 政权和平转移的同时又使国家免受战争之害 C . 清帝顺应形势主动退位促成权力的平稳交接 D . 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北洋新军实现了和平夺权
  • 7. 20世纪初某西方报纸报道:昨天,纽约唐人街华人燃放鞭炮举行庆祝活动。在以前,居住在大街的华人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君主立宪”,另一派支持“民主”。昨天,他们步调一致。“他们”庆祝的应是(    )

    A . 光绪帝下诏维新 B . 义和团运动兴起 C . 中国同盟会建立 D . 中华民国的成立
  • 8. 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

    A . 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 . 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 . 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 . 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 9. “清政府推翻后,人们就无所适从了,不久就开始滥杀人了,谁军权在握,想杀人就杀人……辛亥革命开启了以后的几十年革命”。该观点旨在说明(   )
    A . 北洋政府政治分权以及军阀割据混战 B . 辛亥革命后重建统一权威体制的艰难 C . 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 .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 10.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    )
    A . 实现了民族独立 B . 推翻了封建帝制 C . 确立了共和政体 D . 增强了民族意识
  • 11. 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还是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重要见证城市。下列能够体现第三种说法的是(    )

    ①在南京江面签订了《南京条约》
    ②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③南京大屠杀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③④
  • 12. 学者马勇的新著《1911年中国大革命》这样论述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对于辛亥革命,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 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刻意模仿是要建立美国式的政治架构 B . 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 C . 辛亥革命的过程前半场是法国式革命,后半场是英国式革命 D . 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果是实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
  • 13. 1912年孙中山《祭明陵文》曰:“(文)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幡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该文本质体现出革命派(   )

    A . 已然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 B . 昭告成功推翻封建体制 C . 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D . 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
  • 14.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下面关于孙中山改历改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 B . 含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 C . 彰显了孙中山的共和观念 D . 意在破除君主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束缚
  • 15. 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翻阅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北京报纸,发现革命前对老百姓的“子民”“蚁民”“贱民”等称呼,在革命后被“国民”“公民”等词语代替。他由此对辛亥革命的意义有了深入理解,其中正确的是辛亥革命(     )

    A .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C . 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 D . 使人民完全获得言论自由
  • 16. 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到:“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道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把总。”这段描写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
    A . 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成功 B . 辛亥革命后一些封建官僚投机革命 C . 中华民国成立 D . 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 17. (2019·榕江模拟) 1925年孙中山病逝,北洋军阀将领徐树铮送了一副挽联: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对该联的理解适当的是(   )
    A . 该联反映出北洋军阀对国民大革命的恐惧 B . 北洋军阀统治独裁专制,所谓“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是言不由衷 C . 该联肯定了孙中山在反对军阀割据、维护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 D . 该联肯定了孙中山在维护民主共和中的重要作用
  • 18.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取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该誓词主要表明了孙中山(   )
    A . 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 B . 任职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 C . 让位于袁世凯的必然性 D . 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妥协性
  • 19. 《胡汉民自传》载:“同盟会未尝深植于民众,民众所接收者,仅三民主义中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此……而不能使为坚强拥护革命之群众.其责当由革命负之,而亦为当日失败之重要原因也。”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排满”口号易于为民众所接受 B . 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C . 辛亥革命带有狭隘的民族革命色彩 D . 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的偶然
  • 20. 辛亥革命以后的政治精英,引入了多党竞争的议会民主制度。当时中国出现了三百多个政党,各党派运用自己的政治资源,不遵守游戏规则,在议会中进行权力博弈,最后出现了总统独裁,多元民主政治失败。这说明(   )
    A . 议会民主制度弊端丛生 B . 多党并存必然会导致无政府状态。 C . 辛亥革命导致中国政治败坏 D . 中国社会缺乏法制传统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生问题历来都是中外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商鞅变法》

    材料二: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政纲,作为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这一政纲的具体实施办法则是“定地价”和“土地国有”。所谓“定地价”和“照价纳税”,就是由地主自报地价,国家征以重税,同时国家又握有土地国有之权,可以随时按地价收买地主土地。……“在国家一方面而言,无论收税买地,皆有大益之事”。这样便消灭了土地投机和土地垄断,而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节目中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分析原因?
    2. (2) 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实现“平均地权”的主要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
    3.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缓解“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的问题?新政对战后西欧产生哪些影响?
  • 2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阅读下列中国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法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

    3. (3) 根据材料四,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什么?它对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归属作了怎样的规定?体现了什么原则?

    4. (4)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 23. (2017·衡阳模拟)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全真道领袖丘处机西行论道,是道教史上令人瞩目的历史事件。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集体,虽然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但对于汉民族的宗教——道教,却仍然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遣使敦请全真道领袖丘处机前往中亚论道。而丘处机则出于济世度人的抱负和发展全真道的目的,不远万里,对成吉思汗进行了坦诚的劝诫。

        ……成古思汗正是看中丘处机作为道教领袖的声望和地位,以及他那套抚众安民的道家学说……还希图在灭金之后进而取代南宋政权,统治广大的汉人地区。全真道是在汉人中影响颇大的宗教。道家学说颇重抚众安民之术,因此,无论从收服民心,稳固阵脚的需要考虑,还是为日后的联宋灭金进而境治全中国作准备,召请丘处机这位道教领袖是十分必要的。

    ——吕锡琛《丘处机西行论道及其社会意义探析》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成吉思汗召请丘处机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 2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制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留全发令。“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摘自侯杰《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

    材料二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辩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为言,力主“断发”。……辫子是一束头发,然而他又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与否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抉择。……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亥革命最大的结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他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出现的“剃发”“蓄发”之争所代表的政治含义。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不同的历史人物有关“断发(剪辫)”主张和行动的出发点有何不同?说明清朝以来发辫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3. (3) 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社会发展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三个实质性成果”的历史意义。
  • 2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条,第一项,本宪法所授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国会。

    ……第七项,凡通过众议院及参议院之法案,应于成为法律前呈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如批准该项法案,即应签署之,否则退还之。……

    第二条,第一项,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任期为四年。……

    第三条,第一项,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其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最高法院与低级法院之法官非玩忽职守,得终身任职。……”

    ——引自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信仰等自由;……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及社会主义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所有制。苏联社会主义所有制表现为两种形式:国家财产(全民财产);合作化集体农庄财产(各集体农庄财产、各合作社财产)。

    ──《1936年苏联宪法》

    材料四:“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杜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第六条,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回答下列问题:

    1. (1) 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两个文件在国家权力机构的设置上和体现的政体上有何相同点?其意义何在?
    2. (2) 比较材料四和材料二,两个文件反映的政权性质有何不同?在维护民主权利方面哪一个文件的作用更大?说明理由。
    3. (3) 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在这两个宪法的影响下,两国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共同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种体制对民主法制建设有何负面影响?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